[基层采风]一点思考,一点沉淀
时间:2018-10-13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平日忙碌的工作,让人时刻保持“战斗”状态,长假几天,停下脚步,给自己充充电

一点思考,一点沉淀

初心未改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检察院 王璐佳


10月1日夜里,我乘坐北上的列车,去赴自己的约。大学毕业4年了,近来总是想起大学往事,于是决定趁休假回去看看。列车在华北平原的夜色里穿行,我有一点“近乡情更怯”的紧张,并不能安眠,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书打发时间。就这样,一口气读完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海明威的书并不是理想的睡前故事,他文风克制,确如一座深藏不露的冰山,不动声色直击人心。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我惊讶、羞愧、悲伤、赞叹,并归于平静,庆幸自己此时此地遇到这本书,否则还不知将混沌到几时。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家哈里为搜集素材进入上流社会交际圈体验生活,却耽于享乐、抛却初心,放弃了写作事业,为滋润舒适的生活出卖自己的才华和理想,不断地“默许对生活愉快的屈服”。在一次旅行中他不幸染病,当死亡来临时,哈里回忆起空虚的一生,深感遗憾与不甘,才明白可怕的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死亡,而是日复一日的忘却与沉沦。最终彻悟的他在梦境中看到了乞力马扎罗峰顶光辉的白雪,在美丽的幻觉中死去。因这濒死的顿悟,我对哈里生出一些同情和敬佩。

我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夜色深重,玻璃映出自己的脸,神色疲惫又释然。定下这次行程时,我正处在一种焦虑和迷茫中。入职已经一年了,从适应角色到接手各种陌生的工作,与之伴随的是责任是挑战,我逐渐感受到一分不安和惶恐,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也一再妥协退让。直到退无可退时,我决定回到最初的起点,寻找当年的勇气和信念,找回那如同雪原一样圣洁的初心。此行途中读到的这个故事,犹如当头棒喝,使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忘却理想即是毁灭的开始,只有勇敢走出舒适区,怀着初心上下求索的人生才能静水流深、行稳致远。

海明威的言辞之下是一片苦心,让我不必付出哈里那般代价便可悟透这番道理。文章的字里行间,偏偏叫我想起晏几道写的那句“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此前我并未设想过自己会进入检察院工作,现在我却发觉这并非巧合与意外。当初赤子之心所向的那份仁善、正义和忠诚不正与检察事业有本质上的共鸣吗?我来到检察院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以笔担当起检察人的道义,尽自己所能记录下检察事业的点点滴滴,这不正是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回应着自己的初心吗?

列车行进,发出有规律的机械碰撞的声响,闭上眼睛令人心安。我在如麻的思虑中睡去,待我再醒来,窗外晨光熹微,草木萧疏,结了霜的原野白茫茫一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豁然,并对这世界生出了坚定的热爱,在这场秋寒中期待着那将升的红日。

心中的“知更鸟”

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检察院 卢丽洁


久违的假期终于来了。看看外面的人山人海,还是决定留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到书中寻找一片静谧。

大学时曾打着学习的名义看了许多杂书,总希望能借助主人公的视角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进入检察机关后被分到办公室工作,每天负责撰写信息、新闻稿件,阅读更成为了一种工作常态。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更多的是“碎片化”阅读,往往急于从中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点,我已经很久没有进行深入阅读了。借长假这个机会,终于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上一本书,品味一下不同的人生。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初读时读出了深深的父爱,再读,读出了选择和坚守。主人公芬奇的性格传统中带有一丝固执,但他的真诚善良跨越了种族和贫富差距,坚定的平等信念,更使他成为小镇上为数不多的反对种族歧视者。在为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后,他本人及家人都受到部分激进村民的威胁,但他并没有屈服。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让陪审团作出了有罪的决定,他无奈接受,但依然坚信正义迟早会到来。

不能仅凭传闻和偏见对一个人盖棺论定,这是芬奇的价值观,他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何为勇敢,他说,“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同时,引导大家理性看待他人。

到检察院工作后,尤其是主要从事新闻写作工作以后,我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每当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工作中接触到的案例,比如,那些因为好奇而盗窃的孩子,为了所谓的“义气”而打架斗殴的学生,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进行诈骗的青年……然后陷入思考,我能通过手中的笔做些什么?我能为这个社会传递些什么?通过芬奇,我明白了“同理心”的重要,只有跳出自身,跳出偏见,站在中肯的立场加以理解、深入分析,才能真正明了案由、对症下药,才能用每一个案例讲出有温度的故事。

善良美好的知更鸟,需要他人的爱护与社会的包容,才能免于被无形的偏见所射杀的命运。愿我们都能打破偏见、坚持正义,护好心中的“知更鸟”。

一起向前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检察院 张惠


“十一”假期,我与爱人带着孩子来到天津的西井峪村。从踏上这条路开始,城市景色渐渐褪去,映入眼帘的都是自然的痕迹。初秋时节,绿意盎然的府君山即将换上“秋衣”,变成一种浓烈的惊艳的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之后,我们一行人惬意和放松的情绪也开始一路酝酿,与村子里植物和泥土的香气融为一体。

西井峪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这座坐落在8亿年中上元古界地质层上的村落,因石而生,因石而起,质朴瓷实的叠层石筑就了村落的每一寸肌肤。许许多多的新建民宿外观都保留着老建筑原本的样子,完全融入了这座古老村落。

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中还有一间拾墨书店,是免费开放给孩子们的,这是一间针对孩子的公益书店,从开放以来就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大课堂。

走进村中一间民宿,简单的茶桌、秋千、庭院,即使当地村民踏入也会如在自家般熟悉亲切。一杯适时递上的茶水,一首恰好应景的音乐,一盘正当时令的果蔬……这些在不经意间刻画氛围的细节,总是会让人置身于乡村场景中,感受人文自然,体验乡土文化。一山一水一村一屋,这是我们所向往的。民宿主人刘姐告诉我们,村子里97岁的卜奶奶,给村里满月的娃娃们做鞋。这一做,就做了一辈子。

望着眼前的这一切美景,我不禁沉思这个世界,山川瑰丽,河海奔腾,还有数不清的自然杰作,但你是否想过,我们该为守护那么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做些什么?

作为一名检察官,我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护航。而检察公益诉讼正是用以守护眼前这些自然美景和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的利剑,而自己不也正是守护人中的一员,我顿时深深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假期的时光有限,眼前的美景无限,守护这一切的责任更加无限。为了一切都很美,我们一起向前。

心灵之旅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检察院 夏路


济南的趵突泉和大明湖,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这次“十一”假期,听闻济南举办百花洲世界遗产博览会活动,自幼受古典文化影响颇深的我,迫不及待地扎进了这座泉城,以期能够瞻仰古风。博览会设在曲水亭街,据说曲水亭街最早可以追溯至北魏年间,而在这条小街里所秉承的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乡饮茶礼则更为它增添了一丝悠悠暖意。

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七弯八拐总算找到了这条古街的民俗文化馆的入口,抬脚进入这个方方正正面积不大的小院,只见院内黑色石板路边各摆放了几张齐鲁家风介绍,我好奇地近前看去,只见黑体字上仔细地描述了“曾氏家族”“房氏家族”“羊氏家族”等家族的家风文化故事。

都说家风是决定一个家庭成员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注重家教,就是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才能将修身齐家落到实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看到这些,我不禁想到,身为检察人员的自己,不仅要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境界,时时刻刻向先贤学习,保持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养成好的习惯,让自己的后辈能够得到良好的熏陶,从细节中养成好习惯,从点滴中蓄积正能量。唯俭可以养廉,唯俭方能兴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淫贱。有人云,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我们的国家才有真进步。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我要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养成崇善纯良的家风,构筑灵魂精神家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恪守职业良知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 张鑫慧


今年“十一”假期,我和家人观看了一场电影——荣获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聚焦》。

该片取材于一起真实事件——教会长期包庇神父性侵儿童。由于教会的地位和影响力,致使涉案的众多人员的丑行被长期掩盖,许多被害人因受性侵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直到2001年,“聚焦”小组的记者们开始对此事进行深度追踪发掘,这一重大丑闻才被逐步揭露。对于这样一个震动人心的故事,导演麦卡锡却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拍摄手法,而是用冷静克制的叙述,让观众看到了一群新闻人探求真相的职业良知,也看到了人在坚守信仰时所面临的考验、困惑和坚持。而这份对职业良知的坚守,同样是每个检察人时刻需要面对的问题。

最难、最艰巨的任务,向来都是最能够检验职业良知的利器。影片中,教会的强大影响力,使得记者们从决定揭露真相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遭遇重重困难。然而,剧中的新闻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共鸣,更是教诲。从努力寻找一个个勇于开口的被害人,到与关键证人和相关司法人员进行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恳切交谈,再到从浩如烟海的往年新闻报道、教区档案资料中,如捞针般挖掘每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他们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教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竭尽全力”,也让我们感动感慨。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涉及信仰文化的影片,《聚焦》在真实反映一群人恪守职业良知的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面临的考验与抉择。影片中的记者们和民众一样,从小耳濡目染家乡的信仰文化,心中都怀着对这种文化所倡导的善与美的向往。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自己善良美好的信仰,被伪善之人无情地践踏、玷污。这残酷的现实,一度让他们陷入困惑甚至动摇。

同样的困惑,不也时常发生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每个检察人都是抱着对公平正义的信仰踏上这条道路的,但时有发生的犯罪行为,也让身为检察人的我们曾感到迷茫、彷徨。影片中一位多年研究相关问题的专业人士说了一句话,我们的信仰,是永恒的。看到这里,我又想到,每一个人都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其中难免会发生我们所不乐见的事情,但永远不应忘记,无论经过多少岁月,我们对善良和美好、公平与正义的追求,都是不会改变的。

亲爱的孩子

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 王厚涛


“我女儿到底是怎么死的?1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萦绕在电影《罪途》里的终极疑问,这部电影不是“高大上”的商业大片,也没有知名演员参演,但却能触碰心灵,启发思考。

“十一”长假,当大家都奔向了各大景区,感叹着祖国大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之时,我并没有安排出行计划,借此良机舒缓一下工作的紧绷感,熔炼一下工作心得已然知足。

电影《罪途》三部曲以一列因暴雨引发泥石流而被迫停在半路的列车中乘客老赵的死亡为开端,乘警何赫在寻找真凶的过程中,发现与老赵死亡相关的另外7名乘客都与10年前一个初中生徐囡囡的死亡有关,他们里有当年的教导处主任、报道记者、法医、校霸、同学,还有亲生母亲。电影采用黑灰色背景,滴答的雨声,跳跃性的镜头让观众觉得有点惊悚,随着真相渐渐明晰,让观众的情绪随影片起伏。

看完电影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满满都是疑问,“我该拿什么来保护你,亲爱的孩子!”“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誓言在我心头萦绕,平日里点点滴滴的司法行政工作,让我竟有了恶性案件离我们很远的错觉,此刻普法在我心里已经不是一纸制度、一次讲座、一场活动,关注不等于关心,实干才能让人放心,愤怒拯救不了更多的未成年人,踏踏实实地做好法律监督人的工作比什么都来得真实。一部电影会点燃我们的情感,正如影片结局所言:“伤害儿童和青少年的犯罪是不容姑息的社会隐痛。”法律进校园关爱未成年人的成长,严惩家庭暴力、根治校园欺凌、杜绝未成年人性侵案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同题·天津篇

文稿统筹:本报记者陶强

制图:张雪卉

[责任编辑: 李瑾]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