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第8个国家宪法日专题报道|打造新时代普法品牌
时间:2021-12-03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是“白皮书”,更是普法宝典

上海:践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 一线检察官制作发布白皮书

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在市北高新园区举行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新闻发布会

上海检察机关连续9年发布金融检察白皮书

“五年来,本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减少27.8%,犯罪预防效果突出。”近日,上海检察机关发布《2016-2020年上海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通报全市未检工作情况。

用白皮书分析通报检察工作、发布典型案例,已成为上海检察机关回应社会关切、普法宣传的品牌。进入新时代,上海检察机关针对不同受众关切,不断创新、丰富白皮书和案例发布内容。今年以来,先后就金融、知识产权、电信诈骗、未成年人保护、涉老检察案件及个案等内容制发白皮书24件,发布典型案例340例,举行白皮书、典型案例发布活动24场次,进一步提升了检察机关利用白皮书和典型案例普及法律知识、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的品牌效应。

披露犯罪手法——为守护群众“钱袋子”提供锦囊

自2015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在每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发布《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总结案件情况、分析犯罪特点、研究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连续6年为上海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言献策。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出台,浦东新区检察院根据该意见要求,深耕自贸、金融检察特色工作,先后发布《涉自贸、科创检察工作白皮书》《金融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分析情况、通报案例,彰显检察作为,提出社会警示。

记者翻开白皮书看到,针对涉自贸、科创经济活动、金融类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的情况,检察机关披露了一批颇具迷惑性的犯罪手法,如利用“专利碰瓷”实施敲诈勒索,利用期货交易、个股场外期权投资实施诈骗,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甄别能力。针对金融投资者防范意识不强问题,白皮书也为守护群众“钱袋子”提供了锦囊妙计,如对消费贷款领域诈骗案件频发情况,提示金融机构调查核实借款人还款能力,实施有效的贷后管理。

此外,白皮书还向公众介绍了检察机关办理涉自贸、科创、金融类案件以及助力企业合规经营的工作做法。如通过在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区知识产权局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检察官办公室法律服务窗口,以知识产权权利人需求为导向,深入企业普法,为企业提供便捷法律服务。参与发布的企业家表示,白皮书语言通俗易懂,很接地气,对企业经营者也很实用。

分析发案原因——把普法故事推送到朋友圈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口多、流量大、需求多元。目前,该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已超580万人,占全国之首。老龄化的加剧,让涉老话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2019年,虹口区检察院率先成立全市首家老年人案件办理中心,以办案有温度、维权有力度、预防有广度为目标,不断增强涉案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0年、2021年,该院连续梳理总结涉老刑事案件情况,深入分析案件特点、发案原因和突出问题,形成年度涉老刑事案件白皮书,介绍检察机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老年人特殊群体司法保护情况。为实现普法效果最大化,该院还将白皮书中鲜活的案例,以普法小课堂、法治小故事形式送进老年人社交圈和微信群,被大家在朋友圈点赞转发。

“这不仅仅是白皮书,更是我们的普法宝典。”2020年8月,徐汇区检察院公开发布《未成年人涉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2015-2019年度)白皮书》,并邀请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实验学校副校长蒋海英参加。会后,蒋海英在自己的朋友圈为这份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白皮书点赞。

该院还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举措,编撰《文明上网与法同行——未成年人安全上网手册》,开发“阳光护航”法律知识答题小程序、起草网络游戏行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不断推动网游行业健康发展,为未成年人上网营造清朗空间。

与民生相结合、选择社会痛点、热点作为发布内容,检察白皮书把看似“高大上”的检察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将依法、守法、用法意识播撒到万家灯火中。

提炼犯罪特征——“谁执法谁普法”有效预防犯罪

“长宁作为全市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集聚了一批互联网巨头。何不从办理的涉互联网企业案件数据中精准提炼犯罪特征和原因,出一本白皮书来预防犯罪呢?”办理大量同类案件后,长宁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史晓俊萌生了这个念头。

说干就干。《涉互联网企业刑事检察白皮书》起草小组随后成立,史晓俊直接参与编撰工作。检察官结合办案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性、趋势性和预警性信息,集中分析研判、反复修改打磨,一个多月后白皮书出炉。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布方式,检察官与网友交流互动,有效提升普法效果。

在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长曾国东看来,谁办案谁负责,司法体制改革赋予检察官更大职权和责任,向社会公众分析、发布所办案件也是题中之意,既可提升办案检察官综合素能,又能提高白皮书的发布效果。如今,检察官发布已成为上海检察机关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的不成文惯例。

“欢迎检察官走进社区讲讲白皮书上的典型案例。”“希望你们能多出一些社会治理类的检察白皮书。”杨浦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胡迪回忆起该院发布的全市首份防诈骗白皮书——《上海杨浦诈骗类犯罪检察白皮书(2016-2018)》时,该区20余位人大代表当场发表评议。

这份白皮书发布后,代表们纷纷转发点赞,愈发坚定了该院用好、用活检察白皮书的决心与信心。时隔三个月,该院又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大家和我们想到一块儿了,检察白皮书将不断推陈出新……”代表的建议当即得到回应。“白皮书的发布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希望代表们能把群众期盼的普法需求转达给我们。”为让法律监督职能在社会治理维度纵深拓展,让检察白皮书更接地气、贴民声,该院还邀请人大代表共同为白皮书策划、撰写出谋划策。

近年来,邀请相关部门、企业参与白皮书发布,发表评议意见,接受社会监督,这一做法在上海检察机关逐渐推广普及,共同绘就普法“同心圆”。

到园区发布白皮书——打造企业“家门口”的检察院

“检察白皮书让我们更好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帮助大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上海市闵行区沧源科技园党建负责人徐黎明告诉记者。

2020年起,闵行区检察院连续两年联合不同职能部门发布涉企白皮书。“选择在企业较多的园区发布涉企白皮书,希望借助园区这个企业服务与管理的归口,全面听取企业法律诉求、畅通法律服务渠道,同时将更多检察产品送进企业,拉近检企关系,打造企业‘家门口’的检察院。”该院副检察长张晨表示。

每年发布白皮书前,该院都会根据发布主题,与职能部门及园区企业沟通,了解企业法治需求,为白皮书发布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该院还与区工商联深度合作,联合会签《关于加强工作联动服务保障营商环境工作细则》,建立涉企白皮书发布长效机制,为常态化发布提供制度保障;在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基地,力求以普法力度助推创新浓度,以创新浓度提升经济密度。

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奉贤区“东方美谷”、杨浦区“长阳创谷”、徐汇区“漕河泾创业园区”、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等企业聚集地,检察官带着检察白皮书入园发布,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报记者林中明 通讯员潘志凡 张敏)

乌兰察布有个手偶普法小剧场

手偶普法小剧场团队

“每个人的脑中都住着两个对立的‘小孩’,他们总是吵来吵去,当‘坏’小孩战胜‘乖’小孩时,会发生什么故事,是什么决定着故事的不同走向?”这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生动有趣的画面,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检察院的手偶普法小剧场《我脑袋里住着两个小孩》。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新媒体时代,如何让宪法宣传更到位,法律普及更有趣?乌兰察布市检察院在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之后,探索打造了普法品牌——手偶普法小剧场。

“内容生硬教条大家不爱看,绝不能‘板着脸’、端着‘高冷’范儿。”“静态画面太单调,文字和图片的现场化、形象化又受限。既要考虑可视性,还要实现可持续。”在前期尝试多种风格后,该院最终确定手偶普法小剧场这个品牌,从大众关注点切入,对典型案例进行改编,用手偶扮演案中人物,让生硬的文字和晦涩的法条跳进荧幕,通过第一视角讲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释法说理。

原创作品《什么!我将被列入全国失信名单》刚上线,就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大家纷纷点赞、评论,这让小编们振奋不已,“以前总觉得社会对检察工作关注度不高,检察新媒体作品受众不多,通过这次尝试,我们有了信心,好作品在情感上是共通的,总能引起共鸣。以新颖的方式讲述普法故事,是被大众肯定的制胜法宝。”

首秀成功后,小编们决定以手偶普法小剧场为引领,实现新媒体宣传新突破。然而,栏目策划敲定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案例从哪来?为此,该院党组明确——各业务部门办案的生动实践就是检察宣传的矿藏。

能让人记住的作品,绝不是闭门造车。有了支持就能挖到富矿,将案例讲深讲透,达到预期普法效果。小编们将每期主题与业务部门对接讨论,检察官从承办案件中选出最贴合的案例,并对相关法条进行解释。拍摄过程中,检察官积极参与其中,与手偶互动,一起完成释法说理环节的录制。

精品在于不断打磨,数十次演练才能呈现出最佳状态。刚开始,大家手指僵硬,掐不准角色入场时间,情节衔接不够流畅,各种小插曲不断。后来,小编们就自创手指操,干警提前练习,达到每一幕都精准表现手偶该有的情绪动作,情节也更加丰满。经过一次次细化完善,手偶普法小剧场渐渐成熟,收获大量鼓励与建议。

“讲述‘两卡’知识那期,故事通俗易懂,对人民财产安全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提醒、防范作用,希望以后普及更多相关知识。”该市人大代表佃文说道。“生动有趣的画面配上手偶丰富的肢体动作,很受孩子们欢迎,是法治进校园活动中孩子们最期待的普法课。”该院未检检察官马美荣表示。“用手偶普法,形式新颖独特,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希望多创作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普法作品。”该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文克非说。

对反馈意见的吸收,对内容的琢磨,对画面的精进,是小编们继续创作优质作品的动力。从策划栏目、选题制作、收集反馈、精进改善,手偶普法小剧场在不断摸索中成长。与该院此前推出的“有‘典’更美好”栏目一样,每一件作品都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根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宣讲。

该院宣传工作负责人表示,只有依托检察新媒体这片沃土,秉持聚焦检察主责主业,挖掘检察案例,讲好检察故事,才能推出有品质、有深度、有内涵的精品力作。

好的创意激发了小编们的创作活力,而新媒体对检察案例的宣传,也助推了检察业务部门对办案工作的精心雕琢。“手偶普法小剧场是我院检察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该品牌产生的蝴蝶效应,能在持续输出优质检察新媒体作品的同时,带动全体检察人员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每一起案件办理中、每一次法治宣讲活动中。”该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赵国华表示。

(本报记者沈静芳 通讯员杨洋)

我跟师傅学到的“普法经”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八部副主任 刘伟

“小马”检察官向因病住院的申诉人释法说理

“小马”检察官接访群众

“老马”带“小马”检察官进校园普法

“法治就是要让人变得更高尚,这样能减少问题的出现,出现了也能更好地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化解矛盾中普法,是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方式。”一年接访群众500余次,许多群众慕名而来找他倾诉,预约见他一面堪比挂专家号。他就是“老马”——全国人大代表、“老马工作室”创始人、“莎姐”志愿者、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调研员马善祥。

3年前,马善祥有了一个新身份——“莎姐”志愿者。到后来,“老马”又带起了“小马”,收了不少检察官徒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今天,我就聊聊跟着师傅走进校园、接访群众,学会的那些“普法经”。

师傅常说,“对小学生,不适合讲道理,应该多讲故事。”他多次和我们走进学校讲法治课,面对孩子们时,他讲故事的逻辑显得与众不同。归根结底一句话,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师傅举例说:当两个小朋友因一支铅笔发生争执,这时应该做什么?是不是站在旁边反复说别争了?显然不是。最好的做法就是拿出两支笔说,来,给你们一人一支。矛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在“老马工作室”案头,摆着一本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师傅常讲,解决问题与法治思维是一致的。他对同学们说,遇到问题相互礼让、助人为乐,就是良好的法治素养。这不就是“遇事找法”吗?

在师傅眼中,有些事,并不是合不合法那么简单。说透法理的同时,更需讲通情理。

一次,有姐妹俩拿着一份遗嘱找到他。原来,其母亲在遗嘱中将60万元留给两个女儿,却没提儿子的份额。“这份遗嘱一旦执行,你们兄妹亲情必将破裂无疑,侄儿侄女间也不好相处,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几十年的调解经验,让师傅很快把准了脉象。

“我对她们说,遗嘱确实合法有效,但讲法治和讲德治一定要结合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因此建议她们适当分些给哥哥,这样良心上亲情上都过得去。”师傅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姐妹俩听后满意地接受了建议。

师傅告诉我,化解矛盾纠纷,偶尔也会遇到“老大难”“硬骨头”。久而久之,他发现一个规律:有的来访者开始固执己见,什么道理也听不进去,之后语气就会有所缓和,最终会冷静下来寻求解决之道。

有一次,一名28岁的女孩因琐事与50多岁的装修师傅产生纠纷,女孩要求赔偿500元并赔礼道歉。这件事依法不应赔偿,问题就出在女孩的性格上。女孩的妈妈找到师傅,希望帮助开导女儿,凡事不要冲动。

出人意料,师傅先让女孩妈妈拿出500元,再由装修师傅以个人名义赔给女孩。之后,我师傅才开始循循善诱地规劝女孩。女孩慢慢地也意识到了自身问题,并表示今后一定注意改正。

“无论如何,大家终究要回到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师傅说,对有的人,这个过程短而温和;而对有些人,则相对长而波折。

我对此深有同感,我曾遇到过一名重复信访群众。她在某小区门口遭到重度抑郁症患者袭击并致轻伤,一家五口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经鉴定,袭击者案发时处于发病期,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因不满法院判决,该申诉人接连向重庆三级检察机关申请监督,案件迟迟不能了结。

“案件处理没有问题,再难解的心结也有打开的时候,就算是一块石头,也要把它焐热。”师傅作为听证员参加了该案公开听证会,他的一番话增添了我的信心。

时值盛夏,我先后6次上门走访,通过耐心释法说理,申诉人逐渐放下了抵触情绪,还主动加了我的微信说,“以前觉得你们不理解我的处境,现在真切感受到你们是真心想把案子办好。”日前,该申诉人拿到检察机关发放的8万元司法救助金后,还专门来院里向我道谢。

现在,师傅的“普法经”,已成为我们释法说理、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压身技能。

(本报记者满宁 通讯员彭章林整理)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