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故事]三个书记一台戏
时间:2019-12-27  作者:刘德华 姜方富 邓元德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王三喜(右)与帮扶的孩子

王三喜给村民建小超市

万鑫查看易地搬迁户房屋修建情况

万鑫(左一)与他帮扶的孩子

郭旭在晒药场上

四川省甘孜州检察院三名检察干警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甘孜县农村担任第一书记。

三位第一书记在雪域高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藏族同胞奔小康。

郭旭:最爱眼前夕阳牧归

郭旭,四川省甘孜州检察院干警,2017年5月被派往甘孜县夺多乡果木村任第一书记。

现实的困难深深折磨着这位年轻的父亲。父母年过花甲,远在四川大英县老家,需要儿子的陪伴;妻子在康定做小生意,女儿在大英读书。父母是不会给儿子添麻烦的,所以他们口中从来不把那种思念说出来。妻子和孩子抱怨时,他只能想尽办法安慰,说两年时间很快,也可以抽空回来陪她们。

虽然满怀热情,但到了开展工作的时候,现实的困难给这个刚到任的第一书记泼了一盆冷水。果木村是藏族村,距离县城68公里,平均海拔3520米,全年无霜期80天,属半农半牧村,村民中能听懂汉语的村民寥寥无几。

如何打破农业结构单一这一块坚冰,让郭旭思绪万千。看见村民采挖中药材,让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直接种中药材呢?说起来容易,但种植中药材可是一件十分专业的事情。

正在为这事辗转反侧的时候,成都医学院定点帮扶果木村,让这个想法有了实际操作的可能。随后他积极与成都医学院沟通,找来中药材专家实地考察,并到其他中药材种植基地实地调研。最后他与村民一道确定将秦艽和大黄作为试点品种,在果木村进行试种。

2018年5月6日,秦艽和大黄种植拉开帷幕。郭旭带头下地,老百姓热情高涨,干劲更大了。通过一整天的劳动,终于把两亩种苗全部栽种下去。虽然中药材短期并不能见到实际的效益,但大胆尝试才是打破传统、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如何才能破除畜牧业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呢?2017年9月,在乡党委政府提出“一户一头牛、致富一家人”的号召下,在出栏大户的引导下,老百姓看到了出栏的好处,有牲畜的农户积极与村两委签订“出栏协议”,没有牲畜的贫困户主动要求发展家庭牧场。为解决接下来的资金问题,郭旭在熟练掌握国家相关扶贫政策之后,积极与县信用联社衔接,为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共解决11户共55万元发展家庭牧场的启动资金;通过与县农牧局衔接,派遣牦牛养殖专家到村作专业指导。

走访一家贫困户时,郭旭在问起有没有什么技能、想要学习什么技能时,对方回答:“我没有什么技能,暂时也没有想学习什么技能。”这个回答让郭旭快绝望了。

改变他们固有的想法,就要让他知道技术的有用之处,又要让他看到技术带来的直接收益。这时候,夺多乡奔康劳务公司应运而生,他们通过与甘孜州康巴英才培训学校衔接,向外推荐有技术的人才就业和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方法,终于让贫困户看到了希望,打破了困扰果木村及邻近村庄“劳动力不出门”的僵局。郭旭积极走访各户,劝说青壮年参加培训,让全村20位青壮年参加挖掘机培训。

两年来,郭旭通过与县级专项部门衔接,与夺多乡党委政府沟通申请,积极为11户贫困户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更换全村饮水管道1500米,改善农户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网改造、硬化村内道路、安装路灯、新修垃圾池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已完成。

每当看到夕阳牧归的场景,郭旭就对果木村脱贫有了更多的信心。

万鑫:看远处的雪山与蓝天交汇

6个小时的车程后,甘孜州检察院的万鑫到达了他要担任第一书记的地方——甘孜县下雄乡地庆二村,海拔4100米。万鑫刚到就病了两天。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高原反应在所难免,除了感觉头重脚轻,浑身乏力之外,几乎每天早上他都会流鼻血,这种情况一直伴随着他驻村的这两年多。

万鑫,2015年9月进入甘孜州检察院公诉处工作,经主动报名,2016年11月被下派到地庆二村担任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

初到村上不熟悉情况,没有工作方向,没有培训也没有指导,语言又不通,万鑫不知道工作从何入手。刚开始的两个月是难熬的,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要熟悉村上的情况,又要在时限内办完手里还没有处理完的案件。经过两个月的走村入户熟悉情况后,他逐渐知道了如何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老百姓需要什么,政策怎么样落实。

2017年2月,内地不少地方已经春暖花开,地庆二村还大雪纷飞,为了能使村子顺利脱贫摘帽,过完年后万鑫就到岗了,年初计划、帮扶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等,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都在有条不紊地落实。在走访过程中,万鑫发现村里和乡小学的孩子冬衣单薄,而且很少有换洗的,孩子们的脸蛋因为紫外线的照射和冷冻,全部都是红彤彤的,看着让人心疼。

最让万鑫难以接受的是居然有孩子穿着凉拖鞋在零下十多度没有取暖设施的临时教室里上课。

万鑫经过多方联系,取得多个爱心人士和机构的信任,并得到他们的爱心捐助。其中一家名叫“川藏骑兵”的运输组织与万鑫共同发起了“物薄情深传爱·藏区2017暖冬公益捐助”活动。经过5个月的募捐,2017年11月10日,30余名爱心人士组成的车队从成都出发,驱车20多个小时于11日上午将募捐到的物资送达乡小学,共送去外套、保暖内衣裤、毛衣、帽子、棉被等1000余件,文具盒、铅笔、水彩笔、作业本、橡皮擦、水杯等学习用品600余件,象棋、跳棋、足球等20余件,募捐物资估计价值3万余元。

爱心人士还走访了3户困难家庭,并送去了慰问金。在得知困难家庭的困难原因后,“川藏骑兵”随即发起爱心帮扶活动,对困难家庭实行一对一的帮助和医疗救助。

募捐信息发出后,一家名叫“童童童”的教育机构也献出爱心,让300余名儿童穿上了新衣。

2017年底,地庆二村顺利脱贫,但万鑫身上的责任还没有卸下。

2018年夏季的牧场风景怡人,野花随风摇摆,远处的雪山与蓝天交汇,白的或黑的帐篷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牦牛悠闲地踱步吃草,这里就是天堂。但是高原的天气捉摸不定,一会儿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一会儿电闪雷鸣倾盆大雨。

地庆二村的夏季牧场离村委会有20多公里,没有路,只能骑摩托车在牦牛蹚出来的道上蜿蜒前行。万鑫和包村干部常常要去集体牧场,买牛卖牛、打耳标、打预防针等事都要亲力亲为。坐在牧民的摩托车上,每次都要蹚河临渊,穿一身干的衣服上去,也是穿一身干的衣服下来,但是中间可能湿了几回。

在检察院,万鑫是公诉处的业务骨干,在地庆二村,万鑫第一书记的“第一”意味着第一担当。

地庆二村脱贫户扎西彭措竖着大拇指说“卡卓、卡卓”(藏语,谢谢)时,万鑫驻村两年来的辛苦和疲惫都瞬间烟消云散。

王三喜:他的“小白”与“小黑”

每天看到村上停着的那辆白色吉利熊猫小车,就知道是王三喜来了。村民们喜欢称呼他的座驾叫“小白”,“小白”身上有一道道划痕伤口。他还有一辆黑色的摩托车,叫“小黑”,同样刻着一道道划痕。

刚来的时候,他摩托车不会骑,小车不会开。为了开展工作,他拿出积蓄,买了“小黑”和“小白”,学会了骑车开车。在村民的印象里,村上的小路、山坡、河道里都有他摔倒爬起来的身影……

2017年5月,王三喜来到甘孜县下雄乡俄措村担任第一书记。俄措村是纯牧民村,坐落在海拔近4000米的半山腰,一片荒寂,除了几头牛,看不到一点生机,死气沉沉的。

王三喜想到在村上种花种树,增加绿色,为俄措村带来一些生机。非农机专业出身的他,根本不知道在这种高原能种什么。他上网查资料、骑着“小黑”到花卉果木市场走访了解。经多方咨询,最后带领村民试着栽种苹果树、高原桃树。他亲自栽种、浇水,指导后期的保养工作,定期观察树苗的生长情况。他还买了很多花栽种,分配给贫困户家庭,让贫困户在12月这样的大冬天,还能在家里看到盛开的鲜花。

2018年7月28日,当听说村上亚马泽仁家里的两个孩子考上了泸定高级中学网络班,因为学费的问题,只能让一个孩子去读书的时候,王三喜主动到亚马泽仁家里了解情况,鼓励两个孩子努力读书,不用担心学费,学费他解决。学校开学时,王三喜开着“小白”送两兄弟入学。在路上,他叮嘱他们好好学习,“学费问题,哥哥已经给你们找了一位爱心人士资助,你们只管好好读书。”

残疾女孩苏吉康珠小时候因为被开水烫伤,右手残疾变形失去功能,王三喜为她找到了资助人,并开着“小白”带她到成都知名医院检查病情。

2018年7月14日,为方便村民日常购物,王三喜垫支2.7万元在村上建立起了便民超市,村民欢天喜地。自然,“小白”发挥了重要作用。超市进货都靠“小白”,货物种类繁多,很多东西村上的村民都没有见过。

他把超市作为和村上沟通的桥梁、学生锻炼的基地。他在超市外搭建起了阳光棚,时时刻刻可以看到超市人气火爆,大家有什么问题都找王三喜说。超市门外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有他的个人信息。

王三喜与甘孜电子商务公司沟通,把俄措村作为了电子商务点,极大方便了村民购物。他说,他要引进新事物、新思想。很多东西只要引进来了,村民就会接触,慢慢地就学会改变了。

去年9月,全村的电费出了问题,负责收电费的几个组长都感觉电费不对劲,但又不能跟别人说,怕说错了惹麻烦。他们把问题告诉了正在外地培训的王三喜,叮嘱他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乡干部,他们等他回来解决。

王三喜回来之后把全村6个变压器的缴费通知单拿去仔细分析,很快就发现存在重复抄表缴费问题。于是,他开着“小白”带着村民代表来到县电力公司咨询具体情况。电力公司从公司到片区的供电所,再到与俄措村抄表和收费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一核查,最终发现因工作不细而重复抄表造成多收费的情况,最终为村民减少了近两万元的电费。

一年半之后,俄措村55户贫困户279人脱贫。作为俄措村的第一书记,王三喜笑逐颜开。

(刘德华 通讯员姜方富 邓元德)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