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光荣与梦想 走进100个基层院|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检察院:青春在创新沃土上灿烂绽放
时间:2018-08-14  作者:杨波 陶强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青春在创新沃土上灿烂绽放

——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检察院

今年3月3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检察院远程提讯工作区正式投入使用。图为该院检察长王知(左一)在现场指导。

院情小贴士

●建院时间:1980年4月16日天津市大港区检察院挂牌办公;2010年6月10日更名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检察院

●现任检察长:王知

●内设机构:14个

●干警人数:现有干警84人,40岁以下干警31人

●最高荣誉:“全国模范检察院”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杨波 记者陶强)朝阳下的滨海新区熠熠生辉。

早上7点半,检察官赵刚准时坐在自己的办公桌旁,打开电脑,看当天电子版的《检察日报》,浏览最新的时政新闻。十多年来,除非有特殊情况,他的每一个工作日都这样开启。

赵刚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检察院的一名员额检察官,也是天津市检察机关乃至全国检察系统有名的“调研达人”。从1998年发表第一篇调研文章开始,他像“开了挂”一样,大大小小的调研文章写了不下800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独立承担中国法学会课题2项,作为执笔人参与承担最高检课题12项、天津市检察院重点课题10项,还撰写并出版检察理论专著30部。2016年,赵刚被评为天津市检察业务专家,还被最高检确定为全国检察理论人才。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可走进大港检察院后你会发现,“厉害了我的哥”绝非偶然。

大港检察院素来注重人才培养。“早些年,因为条件差、基础薄弱,院里的干警基本都是从辖区各单位抽调来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法律专业。恢复招录后,院里便积极从全国重点法律院校引进优秀的法律科班生,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搭建最好的平台。”大港检察院党组成员马金生回忆说。

赵刚就是1993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被招入大港检察院的。在熟悉检察业务的过程中,他逐渐表现出在调研写作方面的热情和天赋。该院领导发现赵刚的这一特点后,不仅给予他尽可能多的支持,还努力帮他实现“成果转化”。

2001年,基于最高检关于法律监督向基层延伸的工作思路,赵刚撰写调研文章《检察服务向社区延伸的思考》,提出在辖区各街道设立检察服务站,开展接受社区居民举报、提供法律咨询等为民便民服务。他的这一“畅想”很快变成了现实——2002年4月,大港检察院在辖区5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设立检察服务站,在天津市率先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后来,相关经验做法经媒体报道后,被天津市检察院在全市推广。

2015年10月,天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对实施意见的理解和思考,赵刚及时撰写调研文章,提出在辖区社区矫正机构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官工作站的设想。没过多久,大港检察院便在滨海新区第三矫正中心设立社区检察官巡回检察办公室,实现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常态化,使辖区全年脱漏罪率降为零,重新犯罪率下降至0.1%。

“对于热衷于调研的人来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实践。但假如没有院领导的支持,这种成就感从何而来?”赵刚感慨道。

鼓励调研,支持创新,正因如此,大港检察院多项工作都走在了天津市检察机关前列。除在社区法律服务和社区矫正方面的积极探索外,近年来,该院立足主责主业,积极打造“智慧公诉”——认罪认罚制度推广以后,他们率先建造远程办案工作区,设立认罪认罚工作室和模拟法庭,创作认罪认罚示例动画片,设计并推广《认罪认罚工作记录表》,在帮助犯罪嫌疑人加深对工作机制的理解、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降低办案成本、保障办案安全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采访中,记者在大港检察院还看到了两台新奇的机器——电子借阅机。两名青年干警正拿着手机在机器旁进行扫码操作,仅用了十几秒钟,他们便完成了一本电子杂志、两本电子书的借阅。

“你们想看的书和杂志都有吗?”记者好奇地问。干警张彤介绍说,这台机器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图书市场,无论是检察业务书籍、法学理论书籍还是畅销书,几乎都有,而且更新很快。“我们赵刚老师撰写的30部检察理论专著的电子版也全在里面呐!”张彤笑着说。

这个场景在记者脑海中定格。回程路上,记者不禁想到赵刚总结出的一个“1:50”调研公式——写一篇好的文章,至少要阅读50篇相关文献,在综述研究的基础上才有自己的些许创见。想着想着,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在滨海新区这片改革创新的沃土上,一群充满朝气的检察人,在读书、在钻研、在探索、在创造,青春就像夏花一样灿烂绽放。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