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浙江杭州:积极构建“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
时间:2022-05-25  作者:范跃红 史隽 赵云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出击”

浙江杭州:积极构建“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先后来到宁波、安吉、杭州等地,深入海港码头、农村、企业、湿地公园等,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的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了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情况。

这里是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每天约8000万条数据从城市四面八方涌入,在“中枢系统”中进行着高速的运转和精密的分析,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11大系统和48个应用场景,全天候为百姓提供服务。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杭州检察人始终铭记于心。数字化浪潮,给杭州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带来了澎湃动力,在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和“争第一、创一流”的奋斗目标指引下,以提升法律监督力为导向,利用数字化改革驱动杭州检察工作提质增效,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破圈之作“非羁码”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在破除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实时掌握大数据,并以此作为监督利器,推动共享共治。”杭州市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四级调研员徐衍向记者介绍道。

长期以来,对非羁押人员监管始终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和难以监管到位的风险,如何对非羁押人员进行有效监管,一直是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非羁押人员监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倒逼司法机关必须采取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有效监管。

2020年7月,杭州市检察院和市公安局联合推出的“非羁码”,就是一个破圈之作。“‘非羁码’的灵感来源于‘健康码’。”徐衍告诉记者,它具有绿、黄、红三级监管色,评级的标准则是非羁押人员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的行为动向和综合表现。

非羁押人员只需在手机上下载App并进行人脸比对,后台就可以通过司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立即对非羁押人员开启全方位、全时段、无死角监管。

2020年10月,犯罪嫌疑人张某在申请离开管控区域后未如期返回,无故滞留外地,经民警提醒仍拒不回归。因管控期间张某经常不按时打卡,“非羁码”后台分值已扣至0分,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遂对其批准逮捕并提起公诉。

“即使是恶意逃脱,杭州城市大脑系统也可以通过身份信息报警等方式发现脱离监管的人员,单纯靠人工监管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徐衍说。截至今年5月,杭州全市适用“非羁码”的非羁押人员共计26769人,无一人脱管失控。

“非羁码”是杭州司法机关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场通力合作,由于成效显著,被列入今年最高检《关于支持和服务保障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并予以推广。

“火眼”数字监督为特定行业把牢准入关

曾犯诈骗罪的执业医师胡某,刑满释放后仍从事相关医疗工作,在数字检察的“火眼金睛”下,最终执业医师证书被注销,并纳入黑名单。这是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于2021年底推出的“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实施后办理的第一案。

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治理。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从业者中存在法律明确禁止准入的具有刑事犯罪前科的人员,为社会治理埋下安全风险隐患。

“能否从源头上筛查出这些人员?”该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陈斐告诉记者,经调研发现,从业禁止目前存在入职查询难、在职管控难和数据共享难等问题,而破题的关键就是要打通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

在余杭区委政法委的全力支持下,“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上线。对医疗卫生、食品药品、道路运输、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五大民生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红黄蓝”三色赋码管理。同时在“浙里办”“浙政钉”等App内分别为个人入职者、企业用工者和行政监管部门提供从业查询赋码入口和用工核码验证入口,把牢行业“进出口”。

据统计,该系统已对五大领域共计5.3万余条人员数据进行智能监督分析,发现具有前科数据200余条,发放红码32人,通过监督协同方式将红码人员信息移交行政主管部门处置。截至目前,已有1名执业医师和4名执业药师被注销职业资格证,3名培训机构人员被要求限期补齐相关证件。

目前,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强化余杭区特定行业准入管理机制等意见,建立常态化数字化监管,进一步提升犯罪预防、行业净化等方面的社会治理力度。此外,“法治营商环境共护”“社会保障基金守护行动”等多个数字检察的监督应用,也如火如荼开展。随着“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模式日益成熟完善,杭州市检察机关的监督“网格”日益织密。

打造检察信息情报中心护航亚运

“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杭州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其中,数字检察也发挥出了强大的威力。

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在陆续办理一批危险作业案中发现,辖区内的工业品市场存在违规仓储危险化学品的现象,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潜在危险。

“经综合研判推断,我们认为该问题绝非个案,于是想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全市的专项治理。”杭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周姝告诉记者。今年3月起,杭州市检察院在全市开展为期7个月的“护航亚运”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重点关注危险化学品贮存运输等领域存在的安全问题。

杭州市检察院通过与行政部门实时共享大数据,智能“集成”市场监管局的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应急管理局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仓储许可信息,构建未经许可或者超许可范围从事经营仓储活动的算法模型,获取未经许可或者许可已过期的企业信息,进一步摸排线索百余条,为全方位治理打好坚实基础。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全力建设“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出击”,监督效率大为提升。

“以‘大数据+智能算法+人脑智慧’为基点,织密‘天网’让法律监督更智慧,筑牢‘地网’让法律监督广覆盖。”杭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叶伟忠表示,下一步,该院将把检察信息情报中心打造成两级院各业务条线监督线索产出的供给侧、实验室,健全完善配套工作机制与流程规范,发挥检察信息情报中心在数据集成、算法分析、线索产生中的中枢作用,让办案一线提供监督办案需求、情报中心量身定制算法模块成为杭州检察数字监督的新常态、新特色。

(本报记者范跃红 史隽 通讯员赵云)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