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至,检察官送来特别法治课
时间:2020-07-27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湖南常宁:为高考生定制防骗法治课

湖南省常宁市检察院检察官在高考考点进行防诈骗法治宣传。

“我要给你们点赞,这个考后防诈骗宣传太及时了。”7月8日,湖南省常宁市检察院法治宣讲团的检察官来到高考考点,为刚刚结束高考的学子和家长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法治课,现场的学子和家长纷纷对检察官竖起了大拇指。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面对疫情下的“延期”高考,如何营造平安、健康、有序的高考环境始终牵动着检察官的心。怎样护航高考?该院第一检察部与第五检察部不谋而合。他们萌生了让检察蓝全程护航高考的想法,即为考生提供考前考后“一条龙”检察服务。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考前由第五检察部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对考点周边小卖部、饭店等餐饮单位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监督,守护高三学子舌尖上的安全。考后由该院未检办案组组织法治巡讲团在常宁各高考考点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上一堂堂流动的“户外”法治课。

法治课选什么主题,检察官们热烈讨论。“我们应该从社会热点中寻找,找到现在的毕业生更需要的课程。”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周舟介绍,两年前该院办理了一起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考试诈骗案,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有50余名考生上当受骗。这个案件,让检察官们确定了这次法治课的主题:高考后防诈骗。

随后,检察官围绕防诈骗这一主题,从“考后招生”“暑期招工”“入校学习”三条时间线入手,收集了近年来有关高考诈骗的典型案例和行骗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制作了宣传册,向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考后可能面临的诈骗风险。宣传册着重介绍了考后查分教育补贴诈骗、提前查询考分诈骗、刷单兼职诈骗、网络游戏诈骗、培训贷、裸贷等诈骗手段和识别方法,提醒家长勿轻信来源不明的信息,及时关注学校官方网站信息,也要教育孩子注意防范此类诈骗,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远离网游和不良“校园贷”。

“在开心放松之余更要提防电信网络诈骗,经调查发现,骗子会利用家长熬不住的焦躁情绪作案,千万不要掉进骗子挖的深坑哟。”该院还制作了电子版防诈骗宣传册,由教师转发到各个班级群。

“原来‘套路贷’就在我们身边,必须多留个心眼……”“感谢检察官的宣传,及时提醒了我们家长,不仅孩子需要加强防诈骗意识,我们家长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也谢谢您和我们一起来守护高三学子的高考梦。”学生和家长们对检察官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本报记者张吟丰 通讯员蒋芬 曾琦)

北京:“屏对屏”交流民法典

“同学小王将灭火器从7层窗台推落,砸中楼下邻居头部并导致其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为什么判决小王父母向袁某家人赔付79万元呢?”7月10日上午,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七检察部的检察官车明珠通过远程视频软件,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的500名同学们开讲线上法治课。

除了检察官以外,车明珠还有一个身份,即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的法治副校长。7月11日开始,北京市中小学生正式开启暑期生活,学校专门邀请她为同学们讲授放假前的最后一课。接到“任务”后的车明珠开始构思,该给孩子们讲什么内容呢?“学校与我沟通时我正在参加全国检察系统组织的民法典网络培训,总书记要求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这次法治课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车明珠认为,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中,有不少内容与同学们的暑期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孩子们学习理解民法典中的规定,有利于加强暑期安全法治教育。“我向校方反馈了自己的想法,想确定授课的主题为‘民法典中的暑期生活’,居然和学校的想法不谋而合了。”车明珠笑着说。

可是,毕竟课程面对的都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们,如何能够把民法典的规定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让他们记得住、用得上呢?为此,车明珠下了一番狠功夫:她认真梳理了一遍民法典,并翻阅了大量案例资料,以同学们暑假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居家安全、外出安全、交通安全、水域安全、网络安全、智慧救援等方面的安全风险为切入点,结合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选取高空抛物的危害性及法律责任、饲养动物造成损害的侵权责任、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受到损害的责任分担原则等与未成年人相关的、风险高发且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辅以深入浅出的解读和提示,让课程既有趣,又知识点满满。

课件敲定了,授课的形式也让车明珠感受到了新挑战。因为疫情原因,她需要把以往传统的“面对面”的法治课搬到线上,和同学们“屏对屏”的交流。“这需要事先调整授课的节奏、互动的方式,非常考验授课人的控场能力。”车明珠回忆,为了做好“网课”老师,她提前向学校老师们取经,直播前进行试讲,不断打磨和调整授课内容,使之更符合线上授课的要求。

当天上午,车明珠早早地打开电脑、支起手机做好准备,授课中讲授流畅、操作熟练,共有500余名同学们参与“云”学习。课程中,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抢答,每个问题都有十多名同学示意发言。课后,同学们还认真撰写了学习体会:“通过案例学习我了解到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的约束不仅在书本上、在电视里,而且就在自己身边,我会努力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暑假。”“‘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即使在虚拟空间,我们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也潜移默化地树立了法治观念。”学校德育主任对孩子们对于民法典学习的极大热情感到欣慰,也对检察机关结合学生暑期生活和民法典普法教育提供的精彩法治课表示感谢。

据了解,这并不是北京市检一分院第一次试水线上法治课。疫情防控期间,该院坚持“隔离不隔爱”,通过官微“彩虹桥”“未爱守护”专栏推出致同学、家长、老师的“三封信”、战疫法律“红线”小问答等近20期内容,持续不断地开展在线普法。

“疫情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探索更多元的授课方式,检察机关对同学们的关心关爱始终在线。不仅是同学们学到了新的知识,一堂课下来,我们也感觉自己‘解锁了新技能’。”车明珠告诉记者,这只是该院开展未成年人民法典教育的开始,“我们将让民法典走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身边,走进学生心里,引导青少年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

(本报记者简洁 通讯员刘博洋)

郑州管城:引导毕业生辨识就业陷阱

“毕业生张某某轻信招聘信息,通过网上招聘加入一家公司,负责推广一款名为‘区块猫’的游戏App。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赚取高额收益,他不但将父母的养老金投入其中,还发动亲朋好友投资,成为自己的下线,推荐会员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个层级300人。后来其因涉嫌传销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不仅自己损失了20万元,亲朋好友投入的资金也全部血本无归……

7月9日上午,一场“就业防骗云课堂”在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检察院进行。该院5位检察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结合真实案例,详细讲解如何辨别求职陷阱,以及司法机关对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开设赌场、代替考试等犯罪行为的界定,为辖区内的黄河科技学院毕业学子送上“就业防骗指南”。

云课堂上,检察官们既释法说理、以案释法,又互动交流、传授技巧,“我们在正规网站上找工作,怎么样才能准确识别出公司是否正规?”“从事区块链业务违法吗?”“在不懂法的前提下犯法了,会受到法律惩处吗……”检察官授课期间,不时有同学在评论区提问。“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就是干活挣工资,至于老板是不是违法犯罪与自己无关,这种认识是非常危险的……”“有些中介公司先收取登记费、中介费,再假冒用人单位通知你面试,最后随便找个理由把你刷掉……”就同学们关切的问题,检察官结合办案实践,一一解答,引导同学们学会自我保护。

“近年,我院办理的各类刑事案件中,涉高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占一定的比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件我们发现,涉案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开设赌场,代替考试,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等方面。而这些大学生涉罪的第一原因就是不懂法。”谈到开设这堂普法课的初衷,该院检察长张东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就业防骗云课堂”持续约两个小时,共吸引黄河科技学院毕业班400余位同学在线观看。5位检察官分享的真实案例,让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们意识到原来“犯罪”这个词语离自己也许并不是那么遥远,甚至自己稍微行差踏错一步,就有可能触碰法律的底线。

“就业防骗云课堂”即将结束时,检察官们为同学们总结出5大就业“陷阱”:披着“合法外衣”从事不法经营的网络招聘;入职门槛低但待遇丰厚的“伪”金融公司;入职前“画大饼、空承诺”入职后“无底薪、狠压榨”的违法企业;以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为名乱收费的骗局招聘;索要各种证件、签名和家庭情况的陷阱式招聘。检察官就如何辨识就业陷阱支了招:应聘前先查看营业执照“三内容”,任何费用均要正规票据;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信息;分辨招聘信息,最好去正规招聘会场应聘;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遇到犯罪行为立刻报警。

“检察官的这个提醒真及时,我最近正在找工作,看见网上发布的那些高薪招人的广告,正想投个简历呢!现在我得认真调查一下,看看这个公司是不是正规公司再出手。”一位同学在评论栏里这样写道。

(本报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赵利君 王彬)

江苏淮安:小学生赞网安课“很有趣”

7月8日,江苏淮安经开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淮安生态文旅区实验小学,发放网络安全知识手册。

“各位选手请听题,在上网时姓名、年龄、照片、家庭住址、学校、班级名称有几项可以透露给他人?”

“除了学校、班级名称以外,其他的都可以告诉别人。”来自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文旅区某小学四年级的选手小李抢到了答题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正确答案是以上所有选项都不可以透露。他不好意思地向评委们笑了笑。

7月8日、7月10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与淮安市网信办、市教育局共同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辖区内两所小学授课。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对网络安全“对与错”的理解,活动采用了先竞赛后解惑、先答题后上课的方式。

80后的检察官助理杨叶是这次课程的主讲人,她不仅参与设计了知识竞赛题,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处环境,精心制作了课件,从50多个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例中,筛选了“制作贩卖游戏外挂”“通过网络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网络偷盗游戏币”等案例。在她看来,孩子们毕竟是未成年人,甄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防范网络欺凌及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还是弱一些,需要通过案例故事的形式,帮助他们合理使用网络,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网络黑客吧?”杨叶的法治课,一开头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们淮安检察机关办理过一个案件,少年黑客将自己非法从网络上下载、获取的含有13万条公民信息的压缩文件上传QQ群中供成员下载,他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罪名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许多同学在这个暑假要通过网络“线上”学习,在此期间可能会接触到一些负面消息、面临一些网络诱惑。杨叶给同学们支了四招“防身术”,以便正确识别和应对网络陷阱。

课程期间,杨叶还播放了短片《网友的样子》,同学们都被短片逗笑了,原来社交网络上有如此多的虚假账号,网络对面的他/她,很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四年级(8)班的王世奇说,“这种竞赛模式很赞,检察官阿姨播放的视频很有趣,让我懂得了很多网络安全知识,假期中我们也要合理使用网络,健康、绿色上网。”

“检察官通过典型案例、知识问答的方式来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对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是很有好处的。希望通过检察官的送法,让‘网瘾少年’能少一些,‘网信少年’能多一些。”淮安市生态文旅区实验小学校长戴俊说道。

(本报记者卢志坚 通讯员许一欣)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