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调查公司发布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结果 检察公信力测评得分再创新高

发布时间:2022年3月7日

日前,北京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发布“2021年度全国检察公信力测评结果”。测评结果显示,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得分为88.0分,为近七年来测评最高分。2021年度测评得分提升受“队伍建设”指标得分上升的影响较大:“队伍建设”指标2021年得分显著提升,比上一年增加4.1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检察质量建设和检察队伍教育整顿的社会影响成效。

“检察公信力测评”是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了解社会公众、案件当事人、法治职业群体对检察工作的认识、接触、参与和评价情况,以综合评估检察机关司法办案水平和队伍建设状况,为全国检察机关公信力建设提供数据参考。2014年至今,检察公信力测评已连续开展了八年。

2021年度全国检察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或省份)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报告赞同率,占比10%。主观指标为问卷调查测评,占比90%,评价主体包括三类:对检察机关有一定了解的社会公众;案件当事人或其亲属;法治职业群体,包括警察、法官、监察人员、律师、政府工作人员和法学专家等。测评综合运用了定量问卷调查、低满意度群体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定量问卷调查分为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总计完成25944份有效问卷,其中网络调查由2020年的3100份增至14975份,扩大了社会公众样本量。测评从多维度、多层次了解了不同区域的各类人群对我国检察公信力建设的评价和建议。

测评结果显示,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全国总得分为88.0分,其中问卷调查所得的31个省检察公信力均分为86.9分,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2016年检察公信力测评问卷调查的总评分为80.5分,2017年提升至82.1分,2018年为84.0分,2019年分值继续增加1.9分,2020年分值回落1.9分,2021年为86.9分,分值较2020年增加2.9分。

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的10个二级指标中,得分在88.0分及以上的指标有4个,分别为“客观公正”(89.5分)、“规范文明”(89.0分)、“监督有力”(88.8分)和“责任担当”(88.0分)。近六年来,“客观公正”“规范文明”“监督有力”指标得分持续向好,排名稳居前三。从年度增长幅度看,“公开便民”增幅最大,五年内提升了13.7分。

在三类评价主体中,法治职业群体对检察公信力的评价最高(90.6分)。在10个二级指标中,法治职业群体对“规范文明”“客观公正”的评分最高。案件当事人的评分从2016年的74.5分增长到80.5分。

第三方调查公司发布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结果,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价:为民考卷,“分分必较”

发布时间:2022年3月7日

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国检察公信力测评结果如期公布。最近七年,检察公信力测评得分一直保持80分以上,并稳步提升。本次公布的2021年度得分最高,达到88分,比上一年增长2.6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每一分都是百姓“口碑”,每一分都有百姓“期待”。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人民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检察院最大的“甲方”是人民群众!

为民履职年终交卷,“甲方”满意吗?有多满意?有哪些不足?“答卷人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不断提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检察机关落实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各项机制,不断深化细化相关举措,推动人民群众监督成果的采纳和转化,更好地促进检察工作发展。全国检察公信力测评是检察机关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把各项检察工作建立在坚实民意基础上,全力推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检察公信力测评”本质是一种非检察人员对检察机关、检察人员以及检察工作等满意度的研究,自2014年开创以来,每年在研究内容、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算分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调整和优化,已形成调研指标科学稳定、研究方法得当可行、组织形式灵活高效的测评机制。

“在保持往年指标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项目组对此次测评调查进行了大胆创新。”北京零点市场调查公司(下称“零点公司”)项目负责人朱婧表示,为更详细了解公众具体评价,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扩大样本量、科学优化抽样方法与算分方法、首次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前六年调研中的主观意见收集(开放题)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目的就是融合受访者对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价感知和综合印象评价,更全面立体客观地反映受访者的评价。“这也是最高检对测评调查的重要诉求之一,即问民所需,才能解民所困。”

与往年相比,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的有效问卷总数增至近2.6万份,其中社会公众网络调查问卷数量是上一年的近5倍。

能动自觉铸铁军

检察公信力测评自2016年开展以来,测评总分从80.5分稳步提升至2019年的87.0分,在经历2020年总分85.4分的波动下降后,2021年总分达到历年最高。

对此,据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历过2020年的“疫情大考”,2021年,检察机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求极致精神依法能动履职,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队伍,检察事业在新起点上迈出新征程。

“检察机关真正拿出了‘赶考’的姿态来作答新时代为民考卷。”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说,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检察机关经历了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政治洗礼”,贯彻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得以提高。

庹庆明代表认为,主动邀请第三方开展社会测评、主动扩大调查样本量、主动定期公布公信力测评数据,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检察机关勇于、敢于接受社会监督的决心与魄力。2021年度检察公信力测评得分为历年最高,这一信号正是对过去关键而不平凡一年的直接回应。

根据测评结果显示,“队伍建设”指标得分显著提升,比上一年增加4.1分。其中,“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指标得分近三年提升显著。

最高检有关负责人直言:队伍建设工作,抓与不抓,抓与严抓大不一样!

数据再次验证了这道真命题。曾参加过最高检新时代检察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陈百灵,至今对潘志荣、张飚等检察英模事迹记忆犹新。

见微而知著。陈百灵委员说,检察英模折射的是新时代检察人员传承赓续忠诚、奉献精神的“底色”与先进理念引领、专业能力更强的“亮色”,生动诠释了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与检察自觉。随着检察人员“全员、全面、全时”考核的开展,检察生产力、战斗力不断提升,激发了更活更持续的检察内生动力。“如我们所见,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检察铁军正勇立潮头,跨步向前。”

“随着年度区间的变化,公众对‘检察’的关注点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已连续5年承担“检察公信力测评”项目的朱婧对此感受深刻,例如,2016-2017年“反腐”“纠正”“作风”“亲民”是受访者对检察工作优化的重点高频词汇;2018年-2019年,“扫黑除恶”“办实事”“食品药品”等多被提及;2020年,“当事人信访”“证据”“法检律关系”等很受关注;2021年,新提及的热词有“举报”“检察建设”等。

“这样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检察机关近几年的工作开展都紧跟时代要求、人民群众需求。”朱婧说。

抬头天外有天,脚下一马平川。“队伍建设永远在路上!”

最高检保持清醒头脑,要求继续坚持严的主基调,坚决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检主体责任,将“讲政治”不断融入检察业务,持续狠抓落实中央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2022年伊始,全国检察长(扩大)会议对新时代检察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服务大局更担当

测评结果显示,“司法办案”指标得分88.4分,达到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得分高出3.3分,其中,“客观公正”“规范文明”“监督有力”这三项二级指标排在前三位,“责任担当”指标得分提升最为显著,比去年增长4.2分。

从历年测评结果分析中看到,“服务大局”是2018年以后新增加的一项指标,且在2019年加大了评分权重,指标得分在2021年度得分达到新峰值86分。

“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2018年以来,最高检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审时度势,根据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新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零点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服务大局”指标的设计因时因势,具有鲜明时代性与政治性,其得分趋势与检察机关司法民主建设的不断深化、服务大局成效显著密不可分。

回看检察机关过去一年的努力,仿佛一切都早已埋下“伏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4590件7835人,同比分别上升16.8%和9.2%;集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起诉犯罪4万人;坚决守护百姓用药安全,2019年以来,共批准逮捕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案件1507件2485人……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服务大局,以强有力的履职能力、以更实服务保障“十四五”开局起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对检察机关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合法权益高度关注。

张学武代表分析说,检察机关坚持平等保护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等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在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同时,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最高检会同公安部抓实涉民营企业“挂案”新一轮专项清理等工作都是服务大局的“检察部署”。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测评指标的具体化也正是在告诉我们,‘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要求不是无形的,是具体可感的。”张学武代表直言,时代不断在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也不断在提升,只有检察服务跟上了,“答卷”得分自然也就上去了。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掷地有声,切中要害。”全国人大代表、天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余瑞玉表示,经历过司法体制改革,尤其是最高检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机关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等新理念,以求极致精神,办理了昆山反杀案、徐州费氏鹦鹉案、云南孙小果涉黑案等案件。从中足以看到,检察机关真正做到了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勇于开展自我监督,促进完善了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

据测评结果,在对“四大检察”案件办理的评价中,相关指标得分均有提升,但案件当事人对公益诉讼检察案件的评价得分最高。在余瑞玉代表看来,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诉源治理的成效感知最明显,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保驾护航。“同时,这也反映了‘四大检察’全面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余瑞玉代表补充说。

为民品格更闪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据调查执行数据,电话调查、网络调查中因“不了解/没听说过”检察院而无法作答问卷的比例在2019年、2020年分别为65.9%、47.0%,而在2021年该比例下降为25.9%。不难发现,近几年检察为民服务成效愈加显著,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认知有明显提升。

另据测评结果显示,“司法办案”指标得分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公开便民”指标近三年提升显著。案件当事人对检察公信力的评分从2016年的74.5分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80.5分。

“近几年,检察机关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让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曾多次走进多地基层检察机关进行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士岭对检察机关近几年的变化由衷感到欣慰。

王士岭代表以公开听证为例分析说,检察机关从推行简易公开听证,逐步到对于信访人年老体弱或者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因婚姻家庭、亲友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案件开展上门听证,实际是检察人员走入,并更深层次融入基层的过程。“案件当事人评分提升的过程,实际是检察机关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让检察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治效果融合越来越紧密的过程。”

“‘检察公信力’测评项目启动之初,经常遇到案件当事人分不清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职能的情况。”零点公司另一位参与测评深度调查的项目成员表示,与过去相比,访谈中的案件当事人越来越理性,基本都具备一定法律常识,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检察工作。

在测评调查的深度访谈中,案件当事人主要包括涉及借贷诈骗、醉驾、交通事故、民事医疗纠纷抗诉等案件的受害人或被告家属。其中90%以上的案件是常见多发案件。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小案’都是天大的事儿。检察机关办理的一件件小案,足以支撑起检察公信力的‘大半边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首发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第八养护项目部班长李俊丰说,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还致力于精准普法,将专业法律资源与社区普法需求结合,为有效解决社区群众诉讼难问题、解决民间纠纷提供了法律资源支持,公开便民,民意所向。

在三类测评对象中,法治职业群体对检察公信力的评价最高,得分为90.6分。除了该类群体对检察工作比较了解,也与近年来检察机关对法律职业共同体协作与建设的努力密不可分。

测评还对社会公众了解检察机关的主要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官方媒体的宣传报道、周围亲友同事的讲述议论及网友、自媒体的评论而了解检察机关的人数占比最多。检察机关的宣传、普法等活动的民众渗透率与民众参与意愿也逐步提升。社会公众运用司法途径维权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测评调查中,如果对法院裁判不服,有48.7%的人会继续向法院申诉,40.6%的人会向检察院申诉,选择不再诉讼或上访信访的比例较去年有所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越了解检察工作的人群,对检察公信力的评分越高,对检察机关越信任。由此可见,司法机关如何恰当介入舆论、有效传达观点与立场等是新时代检察机关的‘必修课’。”李俊丰代表建议,检察机关要更好地运用官方平台和舆论阵地,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持续创新为民服务方式方法,为人民群众更平安、更美好的生活贡献检察力量。

检察公信力测评分数的本质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主观评价、心理反应和价值判断,是一种关乎信任和信心的社会群体心态。

“检察公信力本身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测评方法、指标、对象、内容和结论虽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空间,且主观评价也存在是否能够完全反映客观真实情况的问题,但由第三方测评机构依据科学规范、大样本的社会科学调查方法测评出的数据和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认识、分析进而改进检察工作。”最高检相关负责人强调,测评结果的更大意义在于,要从中看到与人民群众更高需求之间的差距和空间,找到检察队伍建设与检察办案的短板弱项,不断以自身更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