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风采|红色热土上的“黄河大合唱”
时间:2024-05-09  作者:祝长英 赵愿 姚姗姗  来源:检察日报-公益周刊·视点
【字体:  

今年春分过后,陕西省延川县延水关镇黄河沿岸的瓜棚内,西瓜蔓上已经挂果。这里曾是砂地,经检察监督,涉案企业停止非法采砂并恢复了被破坏的河道。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一场雨过后,黄河流域(延安段)两岸的绿意更浓了,碎玉似的槐花开满山坡,空气中弥漫着的阵阵清香,让人忘了这里是曾经满目沟壑卯梁的黄土高原……

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一年多来,陕西省延安市检察机关以法之名,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奏响守护青山绿水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水清了

“看,黄河水清了!”今年1月,冰面开始消融,壶口瀑布银装玉砌的壮丽景观引发人们感叹。

九曲黄河,蜿蜒不息。从青海一路奔腾而来的黄河水,流经内蒙古河套平原蜿蜒入陕后,在延安流淌248公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生活在黄河两岸200多万延安人民的共同期盼。

“谁能想到现在的瓜棚以前是砂地,边上堆的全是机器设备?”今年春分过后,延川县延水关镇黄河沿岸的瓜棚内,西瓜蔓上已经挂果,正在进行日常管护的村民向前来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回头看”的检察官说道。

几年前,延川县境内的沿黄流域5家采砂场在凌汛期违规进行大范围采砂,并对采砂石进行转运、售卖,致使黄河凌汛期处于危险状态,黄河流域延川段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延川县检察院向该县水务局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职责,督促相关企业停止非法采砂,恢复被破坏的河道。收到检察建议后,延川县水务局调运车辆16辆,平整河道近20万平方米。如今,采砂场已恢复平整,堆砂规范,河道清理整改到位。

为常态化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延川县政府和县检察院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持续开展“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水清堤安的母亲河逐渐重现在大家眼前。

这只是延安市检察机关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2022年以来,延安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680件,发出检察建议1229件、磋商451件,起诉22件,其中3件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通过办案督促修复被损毁国有林地2748亩、清理被污染河道78.9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44.2亩。

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一泓清水入黄河”带来的,远不止水的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面对这一历史使命,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市检察机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促进行政执法和检察监督有效衔接。

2023年10月,延安市检察院与延安市田长制办公室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意见》,探索构建协调有序、严格监管、保护有力的耕地管理保护新机制。各县(市、区)检察院也相继与行政部门建立“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会签协作文件8份,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林长+检察长工作开展以后,金盆村设立了延长县首个公益诉讼生态修复补植基地,补植的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我们的山也更绿了,环境更好了。”每每有人来基地参观,延长县金盆村支部书记、“林长”吴翔都要分享自己的喜悦。

位于延安东部的延长县,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诞生地。然而,历年开采遗留的部分废弃油井因未进行安全封堵,存在残留油渍污染土地等问题。延长县检察院在办理督促整治废弃油井污染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期间,推动采油厂对344口废弃油井实施安全封堵并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在其中240个废弃井场栽种油松约28亩2570棵、种草43亩,在剩余104个废弃井场计划进行光伏发电绿色能源开发,以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

“黄河大合唱”已然奏响

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延安市检察机关主动争取市委和市人大的支持,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推动“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召开跨地域座谈3次,建立协作机制5个。2023年,延安市委“一委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建议办理工作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将“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列入《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延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延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条例》4部地方条例,并印发《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检察机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监督支持和法律保障。

“我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发现公益保护相关线索,担当好黄河的保护者、捍卫者。”“益心为公”志愿者、延安市安塞区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干部郝嘉峰说道。

近年来,延安市检察机关积极发挥“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和陕西省检察院生态环境指挥中心作用,推动“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转变,聘任“益心为公”志愿者280名,通过数据平台办理生态环境案件10件。同时,延安市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官+专业人士”的工作模式,借助“外脑”“智库”解决办案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共聘请158名行政机关业务骨干和专家教授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2023年以来,共有15名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生态环境检察办案55件,提供专业咨询120余次。

随着科技赋能黄河治理的深入推进,延安市检察机关也积极探索数字检察模型的学习应用。2023年,延安市检察机关组织全市两级检察院60余人赴浙江等地,学习数字检察建设和生态环境检察模型构建,之后大力推进学习成果转化,构建生态环境法律监督模型5个,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线索发现难、分析研判难、调查核实难等问题。

“黄河平,天下宁。”延安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将继续勇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任,深化“四大检察”融合机制,加强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衔接,为推动黄河流域(延安段)生态环境治理贡献检察力量。

(本报记者祝长英 通讯员赵愿 姚姗姗)

[责任编辑: 郭琦 于春贺]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