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全国人大代表于莉观影《第二十条》: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
时间:2024-02-27  作者:于莉  来源:河南省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字体:  

电影《第二十条》,源自刑法第二十条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界定,自上映以来备受关注。

与张艺谋以往的拍摄风格不同,《第二十条》从镜头色彩到构图,从配乐到画面,一改往昔风格,用检察官韩明的视角将校园霸凌案、见义勇为反杀案、残障人士被虐案交叉进行,看似是生活喜剧的小片段,实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大主题。

作为检察官的韩明,并不是英雄形象,没有主角光环。相反,他的缺点、无奈、挣扎及生活中的一地鸡毛,都很真实。而听证会上那段长达6分钟的发言,让我热血沸腾。那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指人心,照亮了“正当防卫”这四个字。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法律专业后,我虽然从事家政服务、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却一直关注法律的适用。据我了解,刑法第二十条从字面上虽然保护公民使用正当防卫权利,但是多年以来,通常都是“谁伤重谁有理”“谁敢闹谁有理”“谁死谁有理”,很少有人能在对抗中全身而退。

且不说影片中面对校园霸凌时“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仗义,也不说公交司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勇气,现实生活中老人摔倒“扶不扶”,就让已经伸出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双手纷纷缩回。

善意施救有风险,见义勇为不好做,那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怎么样呢?

且不说郝秀萍作为底层残障人士面对霸凌后的无助绝望,就是家里进了贼,户主打伤小偷,或者女友被调戏,男人冲冠一怒,也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面对这些不法侵害,对照“第二十条”,如何定性定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如何界定?防卫过当、正当防卫如何考量?

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从这个层面来讲,《第二十条》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些口号上面,而是通过小人物、小片段,来进行法理和人性的探讨,实现刚与柔的调和,算不算是回应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呢?

“今日我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法律背后的真理,是公正与正义的追求,而良法善治,则需要满足人民对法律的期盼。让见义勇为者更有底气,让老百姓敢做好事、愿做好事,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更好实现公平正义。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家家靓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 于春贺]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