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执行关系到司法裁判结果的最终实现,“减假暂”一直是我国刑罚执行活动的“牛鼻子”,也是最具司法属性的办案类型。
2月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厅厅长侯亚辉在接受“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最高检厅长网络访谈时介绍说,截至2023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减假暂”案件27万余人,从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1.7%到同比上升28.5%,提出纠正意见1.6万余件,既监督防止“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等“乱作为”,又监督防止“该减不减”“该放不放”等“不作为”。
那么,过去一年,检察机关采取了哪些举措,高质效办好“减假暂”监督案件?
在侯亚辉看来,首先是加强制度供给。2023年,最高检积极推动制发“两高两部”《关于依法推进假释制度适用的指导意见》和“两高三部一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暂予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
在引领示范推动方面,最高检首次以假释监督为主题制发最高检第四十九批指导性案例,为各地监督办案提供参考借鉴。直接组织专门巡回检察,把监督防范被监管人死亡与“减假暂”监督结合起来,紧盯重点地区、重点监狱,会同监狱管理部门督促整改,切实保障被监管人合法权益。
在强化实质审查方面,检察机关全面审查刑罚执行机关报送的材料,既审查罪犯劳动改造、监管改造等客观方面的表现,又审查罪犯思想改造等主观方面的表现,重点审查岗位调整、计分考核、立功奖励、病情鉴定、违规惩戒等关键环节。“针对监狱提请减刑、假释的案件具有数量大、‘潮汐式’等特点,我们还鼓励各地研发应用大数据监督模型,进行碰撞比对和辅助判断,及时发现刑罚变更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书面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向监狱反馈,提升审查效率。”侯亚辉补充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3年最高检带头直接组织暂予监外执行案件检察听证3件,以上率下推动“减假暂”适用达到科学合理水平。侯亚辉告诉记者,办理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减假暂”案件时,检察机关按照规定组织听证,邀请相关单位或领域的代表参与,把办案过程“晒”出来,让公平正义可见可感,有效防范暗箱操作。
“对于既符合减刑条件又符合假释条件,或者对于‘没有再犯罪危险’等主观性较强的司法判断意见,以及是否符合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等专业性较强的医疗诊断意见,我们邀请律师、专家参与提供专业意见,助力依法作出客观全面评价。”侯亚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