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扎实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检察日报社8位青年编辑记者实训锻炼成果分享
时间:2023-11-17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先锋周刊·初心
【字体:  

编者按从坐在办公室编写检察稿件,到深入检察院,同检察官一起成为办案故事的主角,事实再次证明,这种现场沉浸式学习,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的有效途径。检察日报社近年来连续派出青年编辑记者深入办案一线跟班实训,收获颇丰。一起来看看实训带给她们的那份厚重感怀。

实训·感怀

检察日报社8位青年编辑记者实训锻炼成果分享


近距离感知行走在基层的检察身影

王昱璇、郭荣荣与检察干警开展道路清淤工作。

2019年9月,我来到检察日报社,成为总编室一名编辑。根据报社安排,2023年7月13日至10月12日,我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参加实训锻炼。这趟收获颇丰的旅程,如果用短短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相信,且保持坚强,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就不会松懈。

实训锻炼期间,我跟随检察官参与了多起案件的具体办理过程,如审阅卷宗、远程提审、简易程序开庭审理、认罪认罚从宽工作开展、检察建议制发等。其间,一起诈骗案的远程提审现场让我印象深刻:犯罪嫌疑人陈某对自己所犯罪行拒不承认,全都推到其丈夫身上,说自己毫不知情,且前后说法存在多处矛盾,认罪态度不好。检察官在政策宣讲无果后,迅速切换角度、转换态度,从犯罪嫌疑人犯罪的真实意图以及检察机关所掌握的电子证据等方面入手,并以陈某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为切入点,以“法理+情理”的方式引导对方主动交代和认罪认罚。最终,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认罚。

除参与办案,我还见证了一场暴雨背后的检察担当与司法为民。当时,门头沟区发生洪灾,我听闻大多数检察干警选择驻守在院里,保证院区安全,也听说有的年轻干警主动放弃休假立刻返回院里,投入到一线防汛救灾工作中。在这特殊时刻,我愈发感受到人民检察官的力量和精神,也让我看见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检察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勇毅奋进,只求对得起人民的期许和自己的承诺。

每一次观摩庭审、旁听提审、外调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碰撞,让我不断获取新知识、调整思维方式,也强化了我以后在采编过程中更加专业地去编辑和筛选每一篇稿件的专业素养。未来,我也会编写出更有力度、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检察新闻作品,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不懈努力。

(王昱璇)

编辑过和采写过的文字“活”了

郭琦(中)与检察官和公益诉讼志愿者对健身器材维修更换情况进行“回头看”。

我于2020年12月来到检察日报社工作,现为周刊三部编辑。2023年7月10日至10月11日,我在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进行实训锻炼。这次锻炼加深了我对检察业务工作的了解,也让我觉得编辑过和采写过的文字“活”了。

当我第一次送达检察建议、第一次调查取证、第一次参加“回头看”……这些我编辑过的文字、采访过的办案故事,仿佛都跳出了纸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我更加体会到了这些文字背后的付出和价值,下决心更加慎重地编辑每一篇稿件,反复斟酌敲击每一个文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检察官的一次次摸排、一个又一个追踪整改的电话和一颗颗为人民司法的初心。

在跟随检察官调查走访中,一起父亲猥亵女儿的案件令我印象深刻。女孩控告父亲5年前猥亵自己,父亲却说是和孩子闹着玩。5年前的事,现在还能记得清楚吗?此时正是变更抚养权之际,到底是母亲为了争夺抚养权唆使孩子,还是事实就是如此?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开始了询问,女孩淡定地把事情的经过和细节完整地告诉了我们。检察官也问出了关键问题:“你觉得闹着玩和侵犯有什么不同?”女孩回答:“是否碰到隐私部位。”而对于哪里是隐私部位,女孩也说得很准确,还说老师讲过。当时我就想到了我负责的《未来周刊》“法治副校长说”栏目,通过法治教育把法治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真的很有必要。最终,检察机关对女孩父亲作出批捕决定。

“如果女孩父亲一直不承认怎么办?”不久,我们报纸就刊发了一篇类似稿件。检察官看到了更多的全国各地做法,有了借鉴和底气。通过实训,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当下最值得关注的案子有哪些,哪些更具社会性和实效性,让我今后在宣传工作中,更快捕捉到新闻价值。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我会带着这份独有的经历,带着对公平正义的守护,带着“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毁誉忠奸、是非曲直、人命关天”的执着,继续前行。

(郭琦)

以检察小切口观照为民大情怀

常璐倩在电话采访。

我是检察日报社时政要闻部记者,2020年12月来社,于2022年9月至11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参加实训锻炼。我的实训感受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实训中,我接触了大约10起经济类犯罪案件。尤其是吕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深度参与让我对检察官办案的求极致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案移送审查批捕时,正值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因人员紧张,面对移送来的86本案卷,我们办案组的压力着实不小。主办检察官迅速挑起大梁,熬夜看了一遍案卷后明确办案思路。我们根据表格上列出的投资金额、返利情况、损失情况、指认情况等内容,厘清每一位被害人的情况。

我发现,根据口供卷可以很快填好表格的大部分内容,但把证据卷拿来一对照便会问题频出,首先是金额对不上。经济类犯罪的案卷中有大量银行流水记录,需要一笔一笔去核对,这项工作十分复杂,但办案组的同事们总是很耐心,他们笑着说:“虽然琐碎,但关系到被害人损失情况的认定,也关系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每一笔流水记录都马虎不得,认真些,总能核得上。”

最终,吕某案件共认定被害人79人,涉案金额800余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12条犯罪嫌疑人线索,提出13条继续侦查意见。每组证据的背后是不厌其烦的阅卷、耐心细致的计算以及积极主动的查证。为办好每一起案件,检察官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精耕细作。

基层检察官办理的多是关切群众利益的普通小案,但“小案”从不“小办”,严谨认真、客观公正、不枉不纵是检察官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而作为一名检察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应在记录的同时更善于阐释、挖掘小案背后的法治温度,以检察小切口观照为民大情怀,讲清情、理、法,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常璐倩)

看见人 倾听人 关怀人

郭荣荣(后排右)、王昱璇参加检察院举办的未成年人法治竞赛组织工作。

我是检察日报社时政要闻部记者,2017年入职,于2023年7月13日至10月12日赴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接受实训锻炼。我的实训感受是,要“看见”人、“倾听”人、“关怀”人。

人间烟火气,最抚青年心。三个月的基层实训锻炼短暂却深刻,一些人与事沉淀在时光里、烙刻在心间。

今年7月底,一场140年来最大暴雨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北京,门头沟区遭遇了有记录以来破坏程度最强、受灾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汛情发生后,该院曹爽等青年干警立即结束入职两年来的第一次休假,返回北京参加清淤,支援社区道路清理和环境秩序恢复任务。

套上雨靴、扛起铁锨,我与一同实训锻炼的本报青年编辑王昱璇以及曹爽等多位干警组成“清淤突击队”奔赴现场。淤泥黏、厚、臭,大家的衣衫很快被汗水浸湿,居民大姐一边道谢,一边搬来自家瓶装水分给我们。在大家的努力下,路慢慢恢复了原本的模样,居民陆续走出家门。

为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我拽着铁锨,“闯”进了闲谈的居民中。“这些铲泥的人是哪儿的?他们上午也在。”与脚踩拖鞋的李大爷交谈时,他告诉我这些“无名英雄”让街坊们看到了希望,心头暖暖的。

我问曹爽,决定回京的时候在想什么?她淡然回答:“抢险救灾需要人手,与家人、休假相比,人民更需要我们。”几天后,一批青年干警主动报名,经区里抽调至防汛最前沿,守险山、跑乡镇,护一方平安。

在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同时,院里干警也在思考、讨论,如何更好发挥检察监督作用,查漏补缺、源头预防。为受灾儿童开通未成年人心理援助通道、下发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法律指引……从一系列依法能动履职的务实举措,我看到了基层检察院“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的写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人民的感受、得失记挂在心头的检察官,才是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检察官。将“看见”人、“倾听”人、“关怀”人植于心上、凝于对话、书于指尖的记者,才能书写出令人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从旁观到沉浸再到抽离,在实训锻炼中,我以亲身经历的形式补全了检察办案细节,构建起检察官群像,未来也将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笔触、更平实的语言去书写检察故事,传递检察好声音。

(郭荣荣)

每一次奔跑,都向着梦想更进一步

视觉部编辑韩甜。

2021年6月,我来到检察日报社工作,现为视觉部编辑。2023年7月12日至10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的实训锻炼。这次锻炼让我对法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公平正义”不是宏大口号,而是一连串的法治细节,扎根在日常检察工作的字里行间。

向前一步,将高质效办案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实训中,我参加了该院第五检察部对民事诉讼案件的办理工作,包括实地走访调研和调解工作,我对民事检察官高刚印象深刻,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办案中,他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交到农民工朋友手中。这个手机号,就像一条温暖的纽带,将他与农民工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告诉我们,高质效办案不是仅仅理清楚法律条文,还包含着爱和责任,毕竟“你办的不仅是案子,还是别人的人生”。

双向奔赴,挖掘检察新闻宣传文化独特“富矿”。在锻炼期间,我还参与策划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活动,设计并制作出精美的新媒体作品。其实,基层检察院不乏好案例、好新闻和新闻人物,只是缺乏专业的挖掘、包装和制作。运用独到的新闻视角和专业的业务技能,把基层检察人员多样化多层次地宣传推广出去,也算是我们在实训中作的小贡献吧。

以小见大,公平正义的实现在于字里行间。通过这次锻炼,我深刻认识到检察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意识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的要义。但是,再宏大的光荣与梦想也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字里行间中得以实现,于细微处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强化监督。

我们的新闻工作又何尝不是呢?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每一个新媒体作品,在采访、写作、整理素材这一连串的细节中,才勾勒出“公平正义”的完美模样啊!

(韩甜)

三个月的“限时副本”

新媒体传播一部编辑徐晴子。

我于2020年5月来到检察日报社工作,现为新媒体传播一部编辑。2022年8月25日至11月25日,我被批准到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科技犯罪检察团队进行实训锻炼。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实训感受,那一定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训期间,我旁听大大小小庭审10余个,见到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他们有当庭认罪的,有现场翻供的,有全程沉默的,有泣不成声的。“你做这些事的时候想过家人吗?”很多能言善辩的被告人在听到检察官提出的这个问题时,都会短暂停顿,再开口时就显得没那么“底气十足”了。

有一个被告人在庭审陈述环节说,自己努力从小县城考来北京,毕业后积极创业,原本想成为家人的骄傲,没想到因为法律知识匮乏、越过了红线,如今还要让父母到处筹钱替自己退赔。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坐在我旁边不到两米的地方流泪。还有一个被告人刚实施诈骗两天就被警方抓获了,他的“上家”是境外赌博团伙,许诺的虚拟货币佣金尚未结算,但他已经诈骗了被害人8万元。主审法官当庭让辩护人给其姐姐打电话,确认退赔时间,得到的回复是,借遍了所有人,只借到6万元,要再想想办法。无论借到多少,3天内都会把钱转到法院指定的账户上。直到这时,庭审全程认为自己没赚到钱、很冤枉的被告人才终于有了悔意。

此前,我对“庭审”一词的全部概念都停留在文字、图片或视频中,远没有坐在现场旁听时的触动。我相信未来,当我再写到庭审现场时,那些被告席上的忏悔、旁听席上的眼泪、公诉席上的掷地有声,都会凝练成我笔下更真实生动的文字,帮助我更鲜活地讲好每一个法治故事。

此次有幸在检察业务部门实训,就像开启了游戏里为期三个月的“限时副本”,得以将自己深度融入每一项检察工作的场景中,必将对我未来更好地完成检察宣传任务产生深远影响。

(徐晴子)

做好检察影视的采矿人

杜晓霞在审看剧本。

我是2017年11月来检察日报社工作的,现在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的一名制片人。根据报社安排,我于2022年8月25日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实训锻炼。虽然“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会有我,但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必定有我。

回忆实训期间的所见所闻,首先涌上心头的竟然是一种莫名的沉重,这让我充分认识到肩上的责任。我参与办理了一些案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起请托型诈骗案。犯罪嫌疑人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多次在我面前痛哭流涕,忏悔并希望我能帮他。综合全案的证据,我多希望他可以亲口告诉我,他没有诈骗故意。但每次问到关键内容时,他都以“不能出卖朋友”为由拒绝交代。即使在被多次提醒他有可能面临10年牢狱之灾、获刑后会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带来诸多影响的前提下,他依然坚持“不能出卖朋友”。

置法律于不顾的一个原因,是法治意识薄弱,而检察影视工作便承担着法治教育的使命。我们制片人就如同采矿人一样,迫切需要了解检察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我策划做一个项目之始,我需要明确初衷是什么,法律意义、社会意义是什么,播出后的影响如何等等;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我要告诉编剧,检察官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办案子的;而在剧本审读中,我们还得论证编剧所写的证据是否能对应相应罪名,以及合适的量刑。随着剧本创作的深入,我们还要推敲剧本里每一场戏、每一个细节是否立得住,所写的检察官是否有血有肉、形象真实等。实训中,通过与检察官们的朝夕相处、沉浸式的办公办案体验,我对高质效做好检察影视工作更加自信了。

(杜晓霞)

调查,不要怕做无用功

黄莎在采访。

2021年9月,我入职《方圆》杂志社,第二年9月至11月,我便参加了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的实训锻炼。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是:调查,不要怕做无用功。

在石景山区检察院,我全程参与了公租房违规使用专项调查工作。工作初期,我们搜集整理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上2300余条有可能与公租房相关的投诉,从中找到10条可能存在违规申请、使用公租房的线索。然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未能找到明确的证据证实这10条线索确有违规问题。

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又实地走访了多个公租房小区,询问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相关人士。我们也看到,在小区的楼道、电梯间,处处张贴了“公租房不得转租转借”等标语。这一方面证明这项规定的宣传力度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公租房承租者想转租转借,一定会用更隐蔽的方式,我们的调查难度会变大。

违规线索无法核实,实地走访也查不出违规情况,难道我们的调查就没有意义了吗?实际上,梳理线索也是一次情况摸查,我们掌握了公租房存在的常见违规使用情况,为之后的调查工作确定了大方向。实地走访则让我们通过观察环境、与人沟通,掌握到最真实的一线情况,并能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所以,我们的付出还是在各个方面有效推进了后续工作。

记者想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不能怕做无用功。多接触不同的人,哪怕得到的回答无法用于正文写作,也能帮助补充背景信息,更好梳理写作思路;更不要怕跑现场耗时耗力,走到一线的体验能为文章带来更多动人的细节。只有扎实做好调查工作,发扬检察办案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我们才更有可能让读者在报道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黄莎)

[责任编辑: 牛旭东 高秋菊]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