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碧波中,价值100余万元的海草幼苗在山东荣成天鹅湖移植入水。日前,山东省荣成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到实际执行环节,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被告人将应当承担的海洋生态资源修复责任全部落实到位。
2022年5月,张某等10人违反山东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在禁渔期内非法捕捞良鱼、刀鱼等1万余公斤,价值约人民币29.38万元。后经专家鉴定,张某等人的非法捕捞行为严重损害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需承担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00余万元。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荣成市检察院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实地考察发现,海草种植对比传统增殖放流具有更长期稳定性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渔业价值。荣成海洋渔业资源品种丰富,同时又是大天鹅的越冬栖息地,海草可以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天然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意义重大。
为进一步论证海草种植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可行性,荣成市检察院先以线上形式组织召开了“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专家咨询会听取专家意见,后又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及海洋发展局的特邀检察官助理作为听证员,对张某等人采用鳗草种植的方式修复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公开听证。最终,确定以生态环境损害价值100余万为基数计算鳗草种植数量,采用植株移植方法进行海草床修复。
2023年4月18日,荣成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支持了荣成市检察院关于张某等10人采用增殖放流或海草种植的方法进行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并在主流媒体上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10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的被告人后续与鳗草种植试点单位荣成马山集团签订了在荣成市天鹅湖进行鳗草种植的委托协议。
一次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检察实践
着眼“双碳”战略与海洋保护司法需求的有效衔接,荣成市检察院紧盯海洋生态保护的突出问题,建立“公益诉讼+蓝碳”办案模式。文章开头提到的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件中,采用海草种植的方式修复受损海洋生态,正是荣成市检察院强化海洋碳汇领域司法保护、能动履职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
2023年2月,由荣成市检察院联合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荣成马山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海洋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天鹅湖实践基地正式揭牌。从海草床的修复选址、种植、过程监测,到效果评估、生态功能价值、碳汇价值、修复成本、交易方式等标准制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印萍及其团队全程参与海草种植的流程设计、论证分析以及后期修复实效验收,为这一创新性的修复手段提供“外脑”支持。
一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检察担当
荣成沿海是我国北方的海草主要分布区,但数十年来海草床的大面积消失使海底呈现明显的“荒漠化”,随之而来的是海草床栖息海洋生物量也大幅减少。荣成市检察院秉承恢复性司法理念,积极与政府部门、涉海企业对接,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环节协同推进海草种植项目,发挥好海草对海洋生物食物链条的基础保障作用,真正做到了将生态修复成果实实在在留在地方。
荣成市检察院一方面主动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与海洋发展、海事、生态环境等部门会签《加强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协作配合意见》《行政公益诉讼诉前会议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线索移送、案件会商等机制,实现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公益诉讼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前磋商机制,引导侵害人在诉前主动选择采取养鱼治污、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等措施,修复被损害的生态。全力构建海洋生态公益诉讼协作保护长效机制,让海洋生态保护公益诉讼成为实现“深蓝、零碳、精致、幸福”发展目标的有益补充,为荣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检察动能。
一场助推法治教育走新走心的检察行动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诉讼是呵护碧海的一把利剑。近年来,在处理海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中,荣成市检察院进行了诸多尝试: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动代偿……多元化生态补偿路径,实现了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机衔接,形成保障海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2022年5月20日,荣成市检察院联合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在靖海湾附近码头海域开展公益诉讼增殖放流活动,当日将1774余万尾中国对虾放归大海。助力修复生态,守护荣成碧海,荣成市检察院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有力打击海洋资源破坏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去年以来开展的8次公益诉讼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价值达1200余万元。
为全面展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工作成效,真正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荣成市检察院在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荣成市人民检察院海洋公益诉讼警示教育基地。基地覆盖涉海涉渔案件线索摸排、预防、打击、保护、宣传、教育、展示观摩全链条,以生态文明、海洋保护为主题,普及公益诉讼职能,宣传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知识,全面展现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部门合力保护海洋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