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吴兴区:运用大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平台推进民生检察工作
时间:2022-11-18  作者:范跃红 胡佳丽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检察+矛调”让法律监督更有力

湖州吴兴:运用大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平台推进民生检察工作

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根据平台上信息,发现一起涉儿童奶粉问题公益诉讼线索,检察官随后开展调查。

11月14日一早,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米兰小区的居民发现,工人们正在对小区门口的古桥“忠兴桥”桥面进行修复。“这座桥有点年头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桥面的缝隙中长出了一棵树。后来因树木生长,桥面被顶起,破损严重,古桥随时有可能会坍塌。”前段时间,小区群里面有居民讨论此事,并反映到区社会治理中心。

让小区居民们没想到的是,吴兴区检察院通过区社会治理中心获取了这条群众信访信息后,迅速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推动相关行政部门对古桥进行实质性保护和修缮。这正是吴兴区检察院运用“检察+矛调”大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平台推进民生检察工作的一个缩影。

“‘检察+矛调’大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平台,如今已成为我院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的一把利器和民生检察的加油站!”吴兴区检察院检察长毕琳对记者说。2021年以来,该院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化手段,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入驻区社会治理中心(原为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的优势,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检察+矛调”大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平台,从参与调解到主动作为,靠前监督、助推治理,为民办实事取得显著成效。近日,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贾宇对该院这一平台给予充分肯定,湖州市检察院还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平台。

数字赋能,分步开展数据“淘金”

“某小区门口设置了停车道闸,车辆进入后仍被综合行政执法局贴单处罚,请相关部门调查。”“被执行人死亡后,案件还在执行,其未成年子女也被限制高消费,合适吗?”“有一团伙在店铺门面竞拍中,有敲诈勒索行为”……仅2021年,吴兴区社会治理中心就接待来访群众达1.7万多人次,成为直接面向群众、面向社会、联通各入驻部门的信息集散中心。“检察机关如何使用好这个平台、打好检察牌,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毕琳说。

去年以来,依托湖州市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工作的推进,吴兴区检察院先后与区社会治理中心、信访、人社、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与交通事故、劳资纠纷等部门建立了公益损害、诉讼违法、司法救助、控告申诉等案件线索移送机制,打通了区社会治理中心、12345政府阳光热线等信息渠道,逐渐汇聚起包含60.7万余条来访、举报信息的数据池。

该院结合“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和社会矛盾突出领域,整合不同类型关键词,在浙江省检察院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模型,构建起“检察+矛调”线索集成分析场景,采用信息分类统计手段,对上述60.7万余条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梳理研判执法司法高频问题,整合相关监督线索2.4万余条。截至今年10月底,通过该平台发现的线索,该院已办理刑事检察监督案件7件,民事检察监督案件45件,行政检察监督案件6件,公益诉讼检察案件25件。

串联集成,扩大监督效应

毕琳介绍说,在司法实践中,控申检察部门承担着线索统筹管理的枢纽作用,各业务部门在其统一调度下,实现串联集成,充分发挥审查、调查、侦查“三查融合”手段,使群众举报有效转化为法律监督案件线索来源。

入驻在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检察官宋云根每天都要打开“检察+矛调”大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平台,他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监督线索的发现、流转和管理。“陆某靠伪造工人劳动合同和工资,优先拿到我的执行款,我要申诉!”今年年初,在“执行”这一词条的显示页面上,宋云根发现了一起疑似虚假诉讼案件的线索。他立即调查核实,发现有监督价值,于是将线索移送至该院民事检察部门。经进一步审查,办案检察官陈琦发现,陆某受徐某委托为其公司装修,花费材料费及人工费350余万元。但徐某因资金链断裂,仅支付了一半工程款,一直拖欠剩余款项。为拿到更多工程款,陆某靠伪造工人数量和工资金额,虚构债权债务关系提起了民事诉讼,并拿到了120余万元工程款。拔出萝卜带出泥,该院最终查实了陆某提起的43件虚构劳动报酬虚假诉讼案件,对其中3件提出抗诉,对40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截至今年10月底,已全部被法院采纳。同时,该院以涉嫌虚假诉讼罪对陆某提起公诉,切实维护司法秩序和司法权威。

案外延伸,提高治理效能

海量的信息数据,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法治社会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同时也让检察官们感受到了检察工作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年以来,该院未检部门先后通过该平台排查发现婴幼儿特殊奶粉问题、校园周边商铺超范围经营蛋糕等经营资质问题,以及部分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线索,经调查取证后已向有关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

“某童装企业负责人叶某拖欠我们19名工人工资22万余元,请相关部门帮助解决!”今年6月,平台上这条落款张某的信访信息引起了吴兴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卢敏强的注意。他迅速将线索移交该院刑事检察部门。经核查,信访人张某正是该院在办的一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被害人之一。卢敏强主动联系了张某,了解到他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被拖欠工资近6万元,因身体不好,已无力支付医药费。调查核实后,该院给予张某司法救助金5.7万元。同时,还给予该案其余符合救助标准的13名工人11.3万元司法救助金。

受该案启发,检察官意识到,劳动报酬类案件中被害人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条件普遍较差,可作为司法救助类案件的重点审查对象之一。于是,检察官在“检察+矛调”大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平台上开展关键词检索,排查出该类信访信息50余条,进而办理欠薪类司法救助案件23件,发放司法救助金32万余元。此外,该院还督促公安机关对一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立案侦查。

“我们希望这一平台不仅成为为民办实事的加油站,更要成为检察机关推进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平台精准找到社会治理层面的盲点、堵点,推动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毕琳说。

(本报记者范跃红 通讯员胡佳丽)

[责任编辑: 李君瑞 王跃]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