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最高检:将协同其他机关为降低诉前羁押提供科技保障
时间:2022-09-27  作者:刘嫚 郭若梅  来源:南方都市报
【字体:  

9月24日,新时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京召开。记者从会议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性障碍、深层次问题,全面推进刑事司法在思想理念、制度机制各方面都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国庆介绍,当前检察机关对非羁押犯罪嫌疑人监控保障措施有待立法支持。检察机关将协同其他执法司法机关,深化落实这一政策,继续推动非羁押强制措施的大数据智能监管运用,为降低诉前羁押提供科技保障和立法支持。

检察确定刑量刑建议提出率提升至91.6%

记者了解到,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理念、诉讼机制、诉讼结构、诉讼模式都带来了重大变革。

陈国庆介绍,该制度既吸收了辩诉交易、认罪协商制度的有益因素,又符合中国国情、法治文化和民意。这一改革的最大突破,是确立了刑事诉讼中在沟通协商基础上的公力合作模式。

最高检发布的数据显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实施三年多来,制度适用率逐年上升,2019年为49.3%,2020年为86.8%,2021年为89.4%,制度适用已成为办理刑事案件的常态。

在提高刑事诉讼效率方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实施后,起诉后适用速裁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占74.6%;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比2018年制度实施前下降17.7个百分点。

“新的诉讼模式下,检察机关指控证明犯罪的主导责任得到强化,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刑事诉讼程序,与律师开展充分的量刑协商并提出确定刑量刑建议,不断提高量刑建议的能力和水平。”陈国庆称,检察机关确定刑量刑建议提出率从2019年的36.8%上升至2021年的91.6%,量刑建议采纳率从2019的84.9%提高到2021年的97.2 %。

对非羁押犯罪嫌疑人监控保障措施有待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法机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有效惩治犯罪,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刑事犯罪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最高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抢劫、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起诉人数从1999年的16.2万人降至2021年的5.9万人;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及以下刑罚的案件占比从1999年的54.6%上升至2021年的80.4%。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已达85%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轻罪案件。

陈国庆介绍,面对上述变化,最高检明确提出要树立少捕慎诉慎押理念。2021年7月最高检开展了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截至今年6月,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同比上升1.9倍;经审查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建议2.4万人(次),同比上升8.5%。

在降低诉前羁押率方面,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逮捕率从77%下降至60.8%,诉前羁押率从20年前的91.4%、2年前的59.3%下降至今年6月的32.7%。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率从55.25%下降至37.5%,构罪即捕、羁押办案的常态正在逐步扭转。

陈国庆也提到,总体看,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理念认识尚不统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不捕、不诉还存在一定认识误区,如将“捕与不捕”当作“罪与非罪”,将取保候审等同于不追究,也给落实政策带来压力。

在相关配套制度机制完善方面,陈国庆称,对非羁押犯罪嫌疑人监控保障措施有待探索。检察机关将协同其他执法司法机关,深化落实这一政策,继续推动非羁押强制措施的大数据智能监管运用,为降低诉前羁押提供科技保障和法律支持。

[责任编辑: 王跃]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