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时代精神|精准扶贫,巍巍大山焕发新生机
时间:2021-04-25  作者:魏星 郑智 张吟丰 龙浩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时代精神”大型系列报道·走进湖南湘西

精准扶贫,巍巍大山焕发新生机

2020年12月,花垣县检察院检察官来到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向苗家阿姐们讲解法律知识,构筑少数民族法治新理念,助力脱贫攻坚。龙秀泽摄

春雨霏霏、细细如烟的四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里游人如织、一派热闹景象。这里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也是湖南省“党史惠民”教育基地,大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足迹,听着讲解员的讲述,切实感受着“精准扶贫”给十八洞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今这里最热闹的地方被称为精准坪广场。2013年11月3日,在这块不足300平方米的苗家院子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

是偶然,是注定,时代的奔流在这块苗家小土坪上打上了印记,将湘西州带向了脱贫攻坚的最前线。而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检察机关,湘西州检察机关也始终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将“精准扶贫”理念镌刻于心底,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各项检察工作,用心用情用行动守护“那山、那人、那村寨”。

走出大山——精准保障国家重点项目落地落成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这种精神来自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也深植于大山深处的检察人心中。”湘西州检察院检察长谈固告诉记者,身处“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检察人早已将脱贫攻坚精神溶于血脉,将“精准扶贫”理念体现在司法办案中。

去十八洞村的路,绕不开大山。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山是湘西儿女的依靠,山也曾是当地百姓奔向小康的屏障。

因此,打通高山密林的高铁、高速等重点工程成了湘西人民发展致富的生命线,也是检察机关精准履职的重中之重。2019年,张某某、石某某等19个古丈县九龙村村民,因洞渣石利用及水源污染问题与张吉怀高铁(连通张家界市、吉首市、怀化市的高速铁路)项目工程队发生纠纷,进而演化为聚众阻碍张吉怀高铁项目建设,致使该项目停工20余天。该案移送古丈县检察院审查起诉后,该院一方面积极调查走访,听取工程项目部意见;另一方面耐心向19名嫌疑人释法说理,使得19人全部自愿认罪认罚。该院对情节轻微的4人作出不起诉处理,其余15人起诉到法院后,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项目部工作人员和涉案村落的村民共同旁听庭审,并开展听庭评议。检察官在庭上发表公诉意见时进行了深刻的法治宣传教育。

就像这样,矮寨大桥、张吉怀高铁、凤大高速(湖南省凤凰县至贵州省铜仁市大兴镇的高速公路)、易地搬迁建设等众多国家重点项目都有检察官忙碌的身影,设立检察室、依法打击犯罪、开展风险防控警示教育、入村入户入项目宣讲法律政策……在办理涉及重点工程案件时,湘西州检察机关注重在办案中释法说理、促进矛盾化解、让山寨里延续千年的“凡事靠拳头”慢慢转变为“遇事靠法律”。

高铁、公路唤醒了沉睡的大山,法律政策打开了封闭的心灵。

依于大山——精准服务解百姓后顾之忧

上世纪90年代,17岁的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揣着苞谷粑,挤上了北去的列车。走南闯北这些年,他觉得自己像一只飞出大山的鸟,翻山越岭,寻找更多机会,但无论飞到哪里,山里才是家,是最大的牵挂。

“打工经济”是湘西的支柱经济之一,全州299万人口,有近三分之一在外打工。“对长年在外打工人员来说,最大的牵挂就是留守家中的老人能否安心养老、孩子能否放心上学。”湖南省人大代表、湘西州吉首市太平镇副镇长吴穷说。

“‘精准扶贫’理念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就要立足当地实际,凡事多想一步、多做一点,有针对性地主动履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谈固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内核,湘西州检察机关立足湘西实际,积极稳妥探索检察公益诉讼“等”外领域,开展了敬老院、幼儿园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监督的重点包括行政机关的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以及食品安全、住房保障、卫生状况、扶持资金和补贴款物管理等方面。

凤凰县检察院在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中对全县18所敬老院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某敬老院虚报集中供养人员数量套取国家五保供养专项资金22万余元、谎报管护人员名单套取社会养老保险金4.8万余元,一些敬老院资金使用管理缺乏监管、管理人员不在岗、管护人员长期缺位且无健康证或健康证已过期,14所敬老院食堂硬件不达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

据此,凤凰县检察院梳理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向县民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乡镇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推动全面整治。

在检察院的推动下,凤凰县政府办、县民政局分别制定下发了《凤凰县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切实做好乡镇敬老院规范管理的通知》,敬老院的管理规范问题得到全面整改。

“留守老人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外出打工的儿女心安了,社会治理的效果凸显出来了。”凤凰县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梁宜勇向记者介绍,这份检察建议获评湖南省检察机关2020年度十大社会治理类优秀检察建议。

据了解,专项监督活动开展以来,湘西州检察机关共摸排154家敬老院、450家幼儿园,搜集线索220条,立案206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80件,已整改完毕180件,老有所依、幼有所育的安家港湾得到有效净化。

回归大山——呵护山川河流助力经济腾飞

衣食足,产业兴,乡村美。这让新一代湘西儿女与巍巍大山有了更深的牵念——他们不惧远行,更渴望归来。

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施成付家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火得不得了,买了小轿车,说自己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打工多年的杨正邦从外地回来了,先是当了义务讲解员,又开了农家乐,建民宿,带头致富;

十八洞村新发展了1000多亩猕猴桃,建了山泉水厂,村集体有钱了,每家每户还能分红……

归来过上富足生活,归来建设美丽家园。为了这份期盼已久的“归来”,湘西州检察机关从搭建平台入手,更加精准地对接群众新时代诉求,切实为乡村振兴办实事、解难题。

2019年11月25日,吉首市检察院“启明工作室”揭牌成立,公布了热线电话、微信、微博等联系方式,畅通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做到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在哪里,检察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2021年3月底,“启明工作室”接到群众举报,市内多家采石场无证、非法开采及加工石材,长期大规模开采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绿水青山是当地最重要的资源,是全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3月30日,“启明工作室”工作人员赴吉首市上佬村、振武营村采石场,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经查,无证非法开采、加工的采石场共有14家。3月24日,吉首市自然资源局已向涉改采石场下发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告知书,告知其生态修复义务,但这14家采石场迟迟未见行动。

4月6日,湘西州检察院、吉首市检察院、市自然资源局、市司法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召开联席会议,就督促采石场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及提起公益诉讼相关事宜达成共识。4月8日,在检察官的监督下,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前往上佬村、振武营村,与7位涉改当事人磋商排险复垦、补植复绿相关事宜,7位当事人表示愿意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并当场签订了承诺书。

一年多来,“启明工作室”共受理群众举报线索50余件,参与社会治理,监督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督促用工单位支付340余名农民工工资400余万元;民事执行监督为当事人实现财产性权益120余万元;通过办理国土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追缴入库国有土地出让金7000余万元。

呵护山川河流,助力乡村振兴。如同“启明工作室”,花垣县检察院在全县开展推动露天矿山开采、砂石加工专项整治行动;保靖县检察院通过办案开展对流浪乞讨人员、残障人士的救助管理;龙山县检察院将法治宣传与民俗传统文化“三棒鼓”相融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前进路上,湘西检察人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将“精准扶贫”理念根植于各项检察工作,春风化雨,细细滋洒,让巍巍大山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本报记者魏星 郑智 张吟丰 通讯员龙浩)

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新时代湖南检察工作争创一流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叶晓颖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湖南,自觉扛起政治责任,一场铭刻历史的脱贫攻坚战从十八洞村发起,艰苦卓绝,波澜壮阔,交出了“精准扶贫、三湘巨变”的湖南答卷。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奋斗历程,是党史学习教育最好、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鲜活的样本。

近年来,湖南检察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精准扶贫”与检察履职紧密相融,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了新时代湖南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现了湖南检察干警“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和担当作为。

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省检察机关要坚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从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汲取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强大精神动力,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新时代湖南检察工作干在实处、争创一流,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检察新篇章。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