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检察用法律服务温暖一座城市
时间:2020-10-23  作者:李君瑞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睦邻记

老检察用法律服务温暖一座城市

“睦邻”志愿者、最高检原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胡克惠(左七)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居民咨询活动。

志愿者上街提供法律咨询。

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大栅栏街道公益法律服务站召开社区矫正工作研讨会。

公益法律服务站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

最高检退休干部热心公益,自发成立了北京睦邻法律服务中心。“睦邻”公益法律服务站已在北京市内“遍地开花”——老检察志愿者在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和延庆11个行政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普法讲座,送上法律的温暖。

在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北沙滩社区,有一个公益法律服务站——北京睦邻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称“睦邻”)。

社区居民平时遇到法律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到这里找“专家”志愿者解决。得到社区居民高度信任的“专家”们,大多是最高人民检察院退休的老同志。他们每周定期进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和公益法律服务。

“同样都是老年人,我们之间没有隔阂,交流起来也特别顺畅。”

“我这套房子要留给孙子……”95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张亚顺告诉来他家代书遗嘱的三位“睦邻”志愿者。代书遗嘱全程录音录像,见证手续完成后,志愿者又告诉张老:“为您见证的这份遗嘱,从法律意义上讲是遗赠,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的意思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也就是说,要告诉您的孙子,他必须在继承开始后的两个月内,要表态是否接受;如果不表态,将进入法定继承程序。”张老听后很高兴,不断地说:“谢谢,谢谢!”张老的女儿表示,“我父亲是老革命,非常坚持原则,一辈子就这一套房。我们都尊重他的意见。”

76岁的王秀兰老人,多次到“睦邻”法律服务值班室咨询房产继承事宜,每次都满意而归。接待和解答王秀兰问题的志愿者,同样也是一位白发老人,他退休前在最高检工作多年。在得到满意解答后,王秀兰高兴地向记者说:“同样都是老年人,我们之间没有隔阂,交流起来也特别顺畅。”

群众的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是评价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睦邻”法律服务值班室每周定期对外开放,前来咨询房产继承、遗嘱等法律问题的居民络绎不绝。“在社区设立值班点,让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这对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是件大好事,以后有法律问题就找‘睦邻’。”群众纷纷为“睦邻”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点赞。

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睦邻”还拓展了法律服务范围,积极践行党中央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部署,他们为物业公司举办讲座,讲授如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化解物业管理矛盾纠纷;邀请部分行业负责人参加“企业刑事合规”普法讲座,商谈为企业服务的途径;在石化行业建立法律服务处,帮助处理企业合同修改等事宜;积极参加民营企业发展大会,并与部分企业家代表召开“民营企业法律问题研讨会”,为开展法律服务打好基础。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企业服务项目组,多次举办研讨会和企业合规管理讲座,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睦邻”还成立了“睦邻”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先行在大栅栏街道进行试点。2019年12月28日社区矫正法通过后,他们结合未成年人保护的特殊规定,制定了具体矫正方案,精准开展法律教育,为建设法治社区贡献力量。如大栅栏街道未成年矫正对象李飞,因法院冻结其低保账户致其无法维系生活,“睦邻”给出了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协助大栅栏司法所解决了该问题。

“‘睦邻’是一支老有所为的新生力量,能成为‘睦邻’的志愿者,我感到很光荣。”

2013年,从最高检退休的刘云山、刘长春等13位老同志,开始在北京市大栅栏地区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止讼息访。2014年3月,便在西城区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了晨夕法律服务中心。2018年4月,王开洞、刘长春等老同志提出,希望扩大法律服务范围、更好地服务更多社区居民,同时方便最高检等中央和北京市政法机关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能够就近、安全、方便地为居民提供服务。检察日报社正义网和方圆杂志社及北京市九洲律师事务所作为联合发起单位,于2018年12月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了由北京市法学会主管的市级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北京睦邻法律服务中心。

记者了解到,“睦邻”现有志愿者230余名,其中有110余人是最高检的退休干部,几乎占志愿者总数的半壁江山,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骨干成员大多都在70岁以上,60岁出头的志愿者已经算是这个群体的“年轻人”。成立的公益法律服务站,也主要由最高检退休干部担任站长。

服务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政府是“睦邻”的主要工作。各公益法律服务站坚持一周或半个月固定值班一次,接待居民法律咨询,并积极组织举办普法讲座、开展普法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活动。“睦邻”自成立以来,不到两年时间里,共接待居民咨询310余人次,解答各类法律问题260余个,解开了许多社区居民的心结,化解了不少邻里纠纷和社会矛盾,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危害后果起到了疏解作用,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居民们称赞“睦邻”是“街道的消防员”“社区的灭火器”。

海淀区田村路街道公益法律服务站志愿者刘云山、刘雅清,先后6次接待内蒙古进京上访人员,为其指出合法诉求渠道,成功化解了多年的缠访问题。朝阳区北沙滩社区公益法律服务站志愿者王书臣、彭伟和贾莉,通过耐心开导劝慰,成功解开了一位86岁老人长达25年的心结,主动提出息诉罢访。西城区手帕口南街社区公益法律服务站刘长春虽已近耄耋之年,仍心怀公益,先后参加志愿活动100余次,是服务时长最多的志愿者。大栅栏街道公益法律服务站志愿者夏振发始终把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息访息诉作为政治任务,积极参与街道维稳,累计志愿服务959小时。志愿者彭伟为一位在海淀区法院申请执行的咨询者指明了方向,并最终被成功执行。志愿者孙超解答了一位70多岁退休老人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问题,老人按照建议很快与承租者解除了合同。

众多志愿者在无私奉献中帮助了他人,也收获了认可。2019年11月,首席志愿者王开洞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先进个人;2019年12月16日,志愿者喻中升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9年“七一”前夕,“睦邻”志愿者、北京市易和律师事务所牛琳娜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律师。

“‘睦邻’是一支老有所为的新生力量,能成为‘睦邻’的志愿者,我感到很光荣。希望‘睦邻’不断发展壮大,薪火相传。”最高检原检委会专职委员杨振江说。“作为一名‘睦邻’的志愿者,我要尽己所能,为国家法治建设献上绵薄之力。”最高检原副检察长胡克惠表示。

“作为老检察人,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把法律服务送到更多居民身边。”

疫情防控期间,安贞街道公益法律服务站志愿者电话接待了该街道的何女士,她咨询如何告发男友诈骗,经过3个小时的沟通解答,何女士在得到满意解答后,对志愿者表示感谢。这是“睦邻”防疫期间的新措施,公布19名律师志愿者电话,开展线上咨询的成果。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睦邻”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把疫情防控作为第一位工作来抓。他们按照就近原则和工作实际需要,安排志愿者到服务站。志愿者们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采取多种形式,坚持线上线下开展法律服务,上半年共接待居民咨询8起11人,解答法律问题8个,化解邻里矛盾纠纷2起6人。

志愿者刘雅清,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法治副校长,她3月1日以书信形式向该校师生发出了《抗疫在继,见字如面》信函,叮嘱同学们既要做好自我防护,又要做到停课不停学,警惕和防范犯罪分子破坏,做抗疫普法的小卫士。“面对疫情,仍不忘法治责任。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的法治课,令人感动!致敬雅清校长!”最高检原副检察长胡克惠看完信后回复。

今年5月27日,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公益法律服务站接待了77岁来访者刘先生及其老伴,刘先生因多年前的合同纠纷判决执行不到位,希望“睦邻”帮他尽快讨回数十万元欠款。律师志愿者认真分析后提出了解决建议,通过耐心、细致的解答和劝说,最终平抚了老人的情绪,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睦邻”首次开展的线下接待法律咨询服务。

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睦邻”的工作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虽然很累,却非常快乐。”“睦邻”发起人、78岁的刘长春坐公交挤地铁,每次“上班”都要奔走四五十公里。志愿者王仁根和宋宝珍,从远郊延庆、密云乘坐公交车,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公益法律服务的道路上。

“作为老检察人,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把法律服务送到更多居民身边,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也是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刘长春的话道出了最高检退休老同志们的共同心声。

(本报见习记者李君瑞)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