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活动“上海站”备战记
时间:2020-09-02  作者:史兆琨  来源:检察日报客户端
【字体:  

28进8、8进4后,他们还要经历什么?


记者近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到,最高检政治部和第一至第四检察厅决定于今年下半年联合举办第七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活动。

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竞赛旨在积极适应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捕诉一体改革对刑事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以业务竞赛为抓手,促进“学、练、训、评、赛”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刑事检察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据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分别推荐4名选手参赛,总计132人。

目前,来自全国刑事检察业务条线的132名参赛选手正在进行紧张集训。他们在备赛过程中有哪些心得体会?这样一次在历练中成长的机会,又触发了怎样的思考?在紧张的集训之余,多位选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上海即是记者采访的第一站。

第一站:上海

受访参赛选手

上海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 王舒

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周健

记者:这是您第几次参加全国十佳公诉人竞赛?在备赛过程中,如果可以定格,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

王舒: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十佳公诉人竞赛。过去我长期奋战在侦监条线,捕诉一体改革后才走上公诉席。与改革前就从事公诉业务的同事们相比,我仍需进一步学习。于我而言,此次竞赛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深刻体会到资深公诉人严谨的作风、敏捷的思维和严密的知识体系,这些都让我受益无穷。

周健:2017年我参加过上海市优秀公诉人竞赛。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十佳公诉人竞赛。我们是从7月中旬开始集中备赛的。一个多月以来,令我最难忘的莫过于一幕幕挑灯夜战和激烈辩论的场景。为了全面高效梳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我们4位选手根据工作经历和优势特长分别认领任务,每天晚上利用1个小时对梳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在意见不一致时,讨论的场景犹如一场小辩论赛。正是这一幕幕激烈辩论的场景,让大家不再局限于个案的结论,而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记者:回顾今年在上海市参加选拔赛的经历,哪个环节最吸引你?当时自己的表现如何?

王舒:辩论赛环节令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既新鲜又刺激。在选拔赛时,我抽签遇到的对手是一位优秀的资深公诉人。他一身正气,满腹诗书。在与他辩论过程中,我对法学、社会学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充分感受到了辩论的魅力。

周健:这次上海市的选拔赛经历了28进8、8进4的比赛过程,包括业务笔试、业务答辩和案例辩论等环节。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业务答辩环节。因为业务答辩更趋于理性平和,也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理论和实务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专家的对话,能够拓展思路。

在选拔赛中,我抽到的题目中有一个涉及交通肇事的案例,考察道路交通责任事故认定在刑事诉讼中的审查、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的竞合关系等理论知识点。交通肇事案件较为常见,但我却迟迟下不了结论,特别是对逃逸在责任认定中的作用与刑事追诉标准中的评价如何取舍,有些迟疑。通过与专家数个回合的交流,我理顺了思路,比赛结束后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对该类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了。

记者:如果说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历练,那么,比赛中您最大的成长点是什么?

王舒:“一窗春草无穷意,义理钻研到粹精”。一代又一代的检察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这些优秀的素质可以从比赛各个环节中彰显出来。在备赛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立法者的用意和司法者的使命。尤其是在办案过程中,“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周健:日常办案往往是问题导向,但备赛的过程是全方位的整合梳理,是将法条背后的原理融会贯通的过程,我常常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通过备赛中对疑难复杂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有些理念将会影响我今后的办案工作。一起备赛的小伙伴们,有的擅长熟背法条,有的擅长理论分析,他们的专业既令我钦佩,也是我前行的动力,使我充分意识到了学懂弄通、学思践悟的重要性。

记者:您对全国十佳公诉人竞赛还有哪些建议和期许?

周健:对我而言,最大的期许就是通过备赛提升自我,通过比赛展示自我。

我希望竞赛内容更加贴近实务,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对我们业务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此外,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不同省份选手们的交流,互学互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刑事检察工作的要求,这也是全国十佳公诉人竞赛的魅力所在。

王舒:期望早日跟全国各地优秀的检察官们在北京相聚,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多交流。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一起加油!

“上海站”分管领导有话说

上海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龚培华:

上海检察机关以推进业务能力建设为主线,坚持通专结合、重点培养、注重实战的原则,持续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

首先,我们鼓励各个院结合自身队伍状况开展人才选拔活动,鼓励院与院之间,检察官与法官、律师之间开展业务切磋和交流活动,并向上级院推荐本单位的优秀人才。同时,对全市优秀人才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形成以专家型人才为引领、骨干型人才为支撑、后备型人才为基础的三级人才梯队。

其次,创新培训模式,实施以赛代训,通过模拟庭审、检律论辩、业务竞赛等方式,形成以真实案例为载体、以实务技能为内容、以实战训练为依托的“实案、实务、实战”培训模式,增强刑检部门岗位练兵的实效性。

第三,以“专业化办案、专业化研究、标杆性培养、开放型管理”为指导原则,跨院、跨层级组建12支核心办案团队,如重大刑事案件检察团队、食药环资检察团队、证券期货金融检察团队、知识产权检察团队,专门办理全市专业领域的大要案和新类型案件,并对前沿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视频:程丁)

[责任编辑: 刘佳音]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