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检察工作巡礼·服务大局走基层|甘肃:开展专项行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时间:2020-01-12  作者:南茂林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主动问诊 精准开方 真情服务

甘肃:开展专项行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对甘肃来讲,民营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甘肃省检察院检察长朱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该院依托检察职能,联合甘肃省工商联在全省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服务民营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积极依法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主动“问诊”找准服务民企发展的着力点

一场瑞雪之后,祁连雪峰和戈壁连成了白色的一片。“英雄谁好汉,戈壁滩上比比看!”酒泉市肃州区东洞生态农业园在戈壁上竖起的红色标语牌在一片白茫茫中分外打眼,而标语下方大棚内除了长势喜人的蔬菜,还有检察官的身影。

“生态产业园建成之初,我们就设立了派驻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检察服务室,监督、服务、帮助驻园企业依法规范经营。”酒泉市肃州区检察院检察长潘玉明告诉记者。

王艳萍是肃州区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负责人,作为派驻园区检察服务室的检察官之一,她每半个月要来园区一次。“因为前期投资大、短期收益小,部分入园企业资金紧张,导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我们通过衔接沟通,引导13家驻园企业签订入园协议,督促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160余万元;政府部门为园区企业注入贷款资金1800余万元,解决了370余万元拖欠农民工工资,化解了劳务纠纷。”王艳萍介绍。

记者了解到,每年每座大棚产生的蔬菜作物秸秆大约2.5吨,占地2.5万亩近600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一年将产生1.6万吨左右的农残废料。

“戈壁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园区占地面积大,存在极大的公益损害风险。相关部门采纳检察机关的建议,产业园区新建了以园区农残废弃物生产基质和肥料的基质生产企业。”肃州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夏国斌介绍,在前期的主动对接服务中,检察机关发现了园区生产潜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风险,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理,不利于戈壁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建的2家基质生产企业,目前可以处理园区的所有农残废弃物,有效防止了园区产生垃圾对土壤、水、大气造成污染。根据检察建议,我们还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机制。”肃州区东洞镇党委书记吴海霞表示,戈壁生态农业是肃州区推动全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绿色名牌”,检察监督让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多了一道司法保障。

“劳务纠纷、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这些都是遏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我可以更加安心地经营。”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立德告诉记者。

据介绍,2019年以来,甘肃检察机关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创建服务民企的新模式、新机制,构建多元化保护格局,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法律服务。

精准“开方”宽严相济 区分罪与非罪

“落实以案释法,用好正反典型。”在前期开展监督、服务、预防的同时,肃州区检察院还通过办理具体案件,实现了办理一案、教育一片。

“我是怀着感激的心情来的,感谢检察院给了我们企业第二次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说完这句话,甘肃一家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某起身,向办案检察官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幕,发生在2019年11月13日的肃州区检察院不起诉公开宣告现场。

陈某是肃州区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20家单位、20人涉嫌串通投标案中,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处理的19名法定代表人之一。

2018年1月至7月,甘肃某建筑公司负责人高某为了在瓜州县长流沟河道治理工程等8个工程项目招标中中标或获得施工权,先后联系了兰州、庆阳等地的19家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参与投标、围标,并最终中标或拿到工程施工权,造成不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他们主动联络,借用我们的资质,并且给我们交了投标保证金、制作了投标标书,这样做就是为了他们自己中标。”陈某感觉这次投标和以前的类似,自己的行为只属于行话中的“陪标”,没想到竟会触犯刑律。“如果被刑事处罚,资质将被吊销,公司无法拿到项目,几千名工人也将失业,这将是灭顶之灾。”

肃州区检察院检察官董元钊审查发现,19家参与围标的单位及法定代表人中,有16家并非主动与高某联络,高某公司出资统一制作标书、垫资保证金,甚至支付食宿费用等,中标工程按期完工,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未给招标方造成损失,依照法律可以认定为“情节轻微”。

“这16名法定代表人都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并且自愿认罪认罚。”肃州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杨茂春介绍,检察机关依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该案起首要作用的甘肃某建筑公司及高某提起公诉,对受邀参与围标的16家单位及法定代表人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对经两次退查后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3家单位及法定代表人,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并对被不起诉人进行了法治教育训诫谈话。

结合案件办理情况,检察机关还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整治“陪标”等行业乱象,让每个投标的企业参与公平竞争。

“这19家单位都是我省水利水电建设行业中取得省级水利水电建筑资质的民营企业,如果机械办案,会导致部分企业破产、员工失业,对全省水利建筑行业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影响全省经济发展。”参加宣告仪式的酒泉市人大代表、肃州区果园镇小坝沟党支部书记许建中认为,检察机关勇于担当,在办案中综合考量了当前经济形势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营造了公平竞争环境,应当点赞。

“民营企业也不是法外之地,不是所有案件都要从宽。对于严重违法犯罪,就应该严厉打击,对于情节轻微、认罪认罚、真诚悔过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教育、挽救,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潘玉明强调。

真情服务 增强民营企业法治获得感

“我们拥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是2020年冬奥会举办地张家口环保项目供货商之一,但是因为多年来有关单位拖欠货款,公司发展举步维艰。”甘肃金昌科达环保设备公司负责人介绍。

金昌市金川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华天负责此项问题的具体沟通协调。检察机关介入后,经过多次与相关涉事单位衔接沟通,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该单位已先行支付了第一批货款75.87万元。

“通过走访企业收集到的问题线索中,涉法涉诉问题仅占一少半,更多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和困难。”王华天介绍,对于这些问题,检察机关也没有回避、推诿,而是以“尽我所能、倾我全力”的态度,尽可能通过与相关部门对接和沟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专项行动救活了这家环保设备企业。

“维护民企权益,一定要做到实处。我们按照省院要求,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走访做到了大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得到了民营企业的认可。”金昌市检察院检察长罗新超告诉记者。

据了解,紧盯“联系全覆盖、对接常态化、服务专业化、保障法治化”目标,甘肃省检察机关主动出击,组织开展千人进万企“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全省3210名检察干警累计走访大中小微企业12505家,建立台账115个,共收集各类问题线索1339件,按规定移送分流562件,已办结468件。为促进一些复杂疑难问题的解决,将399件问题线索交各级院领导挂牌督办,截至目前已全部办结,帮助企业挽回损失2100余万元。

“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加强法治宣传,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监管制度,检察机关服务民企发展、维护民企权益、优化营商环境,要注重促进企业提升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朱玉表示,要通过发挥检察职能,广泛知“民”情、充分保“民”权、倾力解“民”忧。

(本报记者南茂林)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