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采风]回忆·我的“小欢喜”
时间:2019-10-12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初心坚定

普陀区检察院 张楚昊

我是一名普通的检察官助理,今年是我工作的第6个年头。在办理“套路贷”、电信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案件的间隙,我认真准备检察官入额考试,9月8日,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了一名员额检察官。回想起来,我的检察官梦从13年前就开始了……

那是2006年高考后,父母热情似火地给我推荐专业,可当时我心里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小时候沉迷侦探小说,在我心里就种下了法律的种子。凭着一腔热血,我不顾父母反对,高考志愿几经更改,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大学的诉讼法学专业。

这份欢喜在进入大学不久后便被堆成山的法律书籍吞没。面对背不完的法律条文、难懂的法律案例、接踵而至的挑战——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入职实习……让人疲惫不堪的同时,也让我有些怀疑当初的选择。然而,在进入检察院工作后不久,一次案件的办理让我重拾初心。

那起案件定性并不复杂,案件中的嫌疑人与被害人均是一线环卫工人,既是同事又是住单位宿舍的邻居,后因生活琐事发生肢体冲突引发刑案。嫌疑人李某被取保候审,再联系时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经过与公安机关配合,多方寻找,我终于在一处偏僻城郊的外表是集装箱的移动房内找到了李某。

看着屋内密闭简陋的环境,我陷入了思索:她住在集装箱内难道是为了逃避惩罚?在对李某进行提审的过程中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原来,李某认为打架只是一时冲动,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刑法。我问她:“那你为什么躲在移动房里,是为了逃避侦查吗?”李某哭诉道:“出事之后,单位不让我住宿舍了,我没钱,只能住集装箱……

通过我耐心的释法说理,李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之后也积极配合办案。经查,李某仅有小学文化,法律知识欠缺。但作为一线劳动者,她平时吃苦耐劳,案发系情绪激动,符合继续取保候审的条件。而另一方面,被害人也是一名环卫工人,本身经济状况较差,治疗需要不少费用,李某又无力赔偿。为此,我将案件作为司法救助线索告知本院相关部门。

案件结束后,两名当事人的关系缓和了,她们都流着泪向我表达了感谢。那一刻我百感交集,重新认识到学习法律的最大价值是帮助当事人获得属于他们的“小欢喜”。

如果说年少时选择专业,只是因对法律的敬畏与好奇,那在一次次办案的积累中,我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与担当。入额必经的笔试、述职、释法说理、专业化面试等重重关卡,我都能做到冷静面对,不再如年少时那么焦虑。因为我的梦想更加丰满,我的脚步更加坚定。

(整理人:姚彦静)

制服情结

闵行区检察院 杨文艳

跟着11岁的女儿一起追电视剧《小欢喜》,剧中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每个角色都是那么的鲜活接地气,当看到孩子们一同进入高考考场的那一幕,我居然流泪了,瞬间记忆回到了20年前的7月7日。

那个年代,虽然也有庞大的陪考家长大军,但我还是拒绝了爸妈的陪考要求,独自骑车前往离家5公里的考场。那一天,就是我与法律结缘的第一步。

在很小的时候,我每次看到穿着制服的叔叔阿姨帅气的样子,内心就充满了羡慕,也许就是那一刻在心中埋下了“制服情结”。

努力换来的是如愿,那个秋天我踏入了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4年中,除了学习各种法学基础理论,我还分别去了公检法司实习,也就是那时认识了同样穿制服的丈夫。经过一轮实习,最终在大四那年下定决心做一名检察官,一轮轮的考试、选拔后终于成为了闵行区检察院的一员,这一干就是16年。

想必大家对“套路贷”这个词并不陌生,2016年6月,我收到了一封控告信,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反映他们一套价值四五百万元的房产被骗了,而公安机关以系经济纠纷为由,不予刑事立案。虽然表面上确如公安机关认定的民事债权纠纷,但我内心隐约感觉案有蹊跷。我认真调阅材料,抓住案件中非正常银行流水走账、擅自处理抵押房、买受人不看房即买房等不合常理的疑点,抽丝剥茧、梳理证据、还原事实,逐步揭开案件背后的真相。我认为该案存在诈骗事实,向院领导汇报后,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经过公检法的共同努力,目前到案的5名被告人均得到了应有的判决。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办案过程中的艰辛瞬间化为幸福。

2018年7月,我收到了一封控告人写来的感谢信,上面写着:“谢谢检察院的重视,没有你们的帮助,就没有我今日的重生,让我又见阳光在每一天!”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写信人的真情实感。

案件要追溯到2012年,这名写信的控告人因与他人经济纠纷而有家不能回,虽然她找到了检察院寻求帮助,但作为承办人的我经过审查无法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帮她解决难题。但为解决控告人的实际苦难,我到街道司法调解室联系专业调解员,最终双方的纷争得以化解,控告人结束了6年居无定所的生活。

也许就是当年的“制服情结”,让自己这么多年依然享受着检察岗位带给我心灵上的满足感。可以说,当年的“小欢喜”成就了今日的检察梦。

检者荣耀

徐汇区检察院 陈一川

我是一名90后,今年10月8日是我从检的第1925天,从东方明珠到西藏高原,“交过手”的犯罪嫌疑人不下300名。从“倔强青铜”到“检者荣耀”,我的故事,还要从9年前的那次选择开始……

就填法学专业吧,高考分数公布后我没有丝毫犹豫地报考了法学。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选,我甚至没有仔细思考过,也许就是,单纯地觉得懂法律的男生很帅。那一年,我18岁,简单随性就是我的“小欢喜”。

大二暑假,我参加了法学院在某山区的支教活动。除了教孩子们日常功课外,我们还排演了模拟法庭,希望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山区孩子们的心里。依稀记得那时我扮演的是一名检察官,而我心仪的女生是一名陪审员。那一年,我20岁,离开学很远、离喜欢的人很近就是我的“小欢喜”。

毕业前夕,法院、检察院举办了庭审进校园活动。法槌落下的那一刻,全场肃静,被告人因多次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当年轻的公诉人离席后,我默默地跟在他身后,心里有千千万万个问题想要咨询眼前的这位偶像,却不知为何欲言又止、望而却步。我可不可以和他一样?那一年,我22岁,触手可及的梦想就是我的“小欢喜”。

我如愿进入检察院了,第一年在社区检察室工作。有一天,一位老先生来检察室申诉,他说自己的房子被别人骗了去,自己只是借了几万块钱,但因为不懂法律签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合同,最后竟赔进一套房……说到伤心处,老先生不禁声泪俱下。当时我义愤填膺,愤而写下请愿书,当即向部门领导汇报。领导肯定了我的情怀,同时指出法律人应当注重客观证据。如今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早期的“套路贷”案件。一年后,我进入刑检部门,遇到过诈骗犯,也碰上过“演技派”,但我一个都没放过。那一年,我24岁,将热血付诸实践就是我的“小欢喜”。

后来我去援藏了。一次“夜巡”,让我对检察职责有了别样的体会。十九大前夕,我所在的日喀则市检察机关组织干警在每晚开展夜间巡逻工作。这一天,我与5名同事一同坐上警车,沿着城市的主干道行进。凌晨,只见一个路人在前方的昏暗处匆匆行走,随着警灯抹去周遭的黑暗,她的步伐也慢了下来。当警车经过的刹那,她向我们点头示意。天色亮了,结束巡逻后的我们来到一家餐厅,同事们先为我倒上了热腾腾的酥油茶。那一刻,雾气模糊了我的双眼,胸口也涌现出一股热流。那一年,我26岁,做一道黑夜里的荧光就是我的“小欢喜”。

今年,我28岁了,我的检察故事未完待续,心中依旧欢喜。

行之愈笃

浦东新区检察院 顾丹婷

人生的每一步,可能对当时的你来说并不特别,但若干年后再回忆,你会发现,每一步都是那么恰如其分,无可替代。

说来惭愧,填高考志愿时,我脑中一团乱麻,尚未对未来有什么憧憬与规划,直到班主任的一句话让我最终选择了学法之路,他说:“不如填法学,会有个良好的职业前景。”复旦四年,通识教育、专业课程、辅修课程把我打磨成了一个有理性、爱推理的法学毕业生。记得当年刑法学的教授给了我三学期的“A”,冥冥之中为我和刑事诉讼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遥想入院报道第一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8点就从学校出发,辗转几趟车,横跨半个上海,历时3小时到达浦东新区检察院,“颤颤巍巍”地接过三方协议,心中默念“嗯!从今以后应学以致用,定不能辜负初心。”初入检察院,我有幸被分配到当时的公诉科。至今我还记得办结的第一个案件是一名被强制戒毒人员主动交代的盗窃案,一周的时间便完成了提审及审结报告、起诉书等的制作。但很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象牙塔的学习往往是难以应付错综复杂的刑事案件的。案件中充斥的矛盾证据如何去伪存真?案件中凸显的网络舆情如何妥善应对?案件背后的管理漏洞如何堵漏建制?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从检十年,除了通过研读在职硕士课程提高学理素养,在工作中学习最新的司法解释、政策解读更让我不断提高理论与业务能力。办案之余,更注重挖掘案件背后的问题,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挖掘有意义的素材进行法治宣传,通过高效专业的工作方式化解舆情,深入地走访调研后制发检察建议堵漏建制……

2018年,是我工作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入额。从十年前初出茅庐的书记员,蜕变为一名独立担当的入额检察官,我深切感受到了身上责任之重。

十年从检时光,我用专业与细致铺就自己的检察之路。每当夜深人静走出办公楼时,心头总是会涌起对家人的丝丝愧疚。是的,孩子们不知不觉过了需要抱在怀里的年纪,但这不是我晚归的理由。深夜的出租车司机常常会问我:“检察院是干吗的?”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件,更是他们的人生”。同样,我们在办案中度过的,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所能做到的,正是对每个案件倾尽所能,无愧于心。十年光阴已逝,惟愿不负所学。

青春逐梦

黄浦区检察院 陈志鋆

每当有人问起我大学所学专业是什么,我的回答总会引起对方的好奇,随之而来的问题常会是“为何选择这个专业?”“这个专业都要学些啥?”对此,让我用简短的三言两语还真难以回答,这背后的故事不得不从我高考填报志愿那时说起。

回想自己高三那年,虽然紧张忙碌,但也简单充实,一切的努力就是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和心仪的专业。因此,高考前的志愿填报成为了决定自己前途的重要一环。我决定报考政法院校和法学专业。一方面,学习法律可以主持正义、维护公正,与我从小尊崇惩恶扬善的价值理念相契合;另一方面,毕业后若能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也与我个人的理想和志向相吻合。经过反复比较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开设的一门法学类专业进入了我的视线——侦查学。

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说起侦查破案,马上会联想到小说里的神探,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以及严密的推理,从蛛丝马迹中去探寻和还原迷案真相,令人神往。但作为一个需要学习4年的专业学科,侦查学所包含的课程内容及其培养发展方向,对我来说存在诸多未知,不免让我产生顾虑。在父母的建议下,我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参加了华政举办的高考咨询活动。学院老师对侦查学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解答了我对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的疑惑。在此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侦查专业虽然充满挑战,但却能帮助自己开启法律职业梦想的大门,因而坚定了我填报侦查学的决心。

时光荏苒,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16年有余,而我所选择的专业,之后也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小欢喜”。首先,侦查学作为一门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学科,涉及范围很广,除了有法学理论课程外,还包括犯罪学、证据学、物证技术学、法医学、现场勘查学等专业课程,大大开阔了我的学习视野和知识结构。其次,侦查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引导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为我日后从事司法办案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也正是在大学学习期间,随着学业的不断深入,刑事司法匡扶正义的真谛逐渐成为我追崇的信仰,也使我对投身检察事业愈发向往,并最终如愿走上了从检之路。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高考中的每一分拼搏,都是我青春中最美好的记忆;高考时的踏浪逐梦,也已成为我检察职业生涯最真挚的初心。从法律学子到检察干警,转变的是身份和角色,不变的是对法律的热忱和对正义的追寻。

怀揣理想

宝山区检察院 姜晓艳

前阵子,一部电视剧《小欢喜》刷遍了朋友圈。剧中的乔英子为了自己热爱的专业放弃清华北大的情节,不禁让我联想到了13年前我自己的高考。

记得当时,上海电视台有一档老牌法治节目《案件聚焦》,我妈是这档节目的忠实观众,我就跟着她从小学看到了高三。她常啧啧称赞节目中出现的法官、检察官有多么浩然正气、大义凛然,说完就充满期盼地看向我。没错,我很好地领会到了她传达的讯息,同时也耳濡目染地对成为法律工作者有了向往。

不出意外,填写高考志愿时全家意见一致,向着法学专业前进。然而,并非万事皆如人意,刚过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分数线的我失去了进入法学专业学习的机会,学起了经济学。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场我与法学专业的“小别离”成为了我步入法律事业途中的“小欢喜”。

入学第一天的开学典礼,商学院院长告诉我们,商业离不开法律、法律也影响着商业,复合型、应用性、外向型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这番话让原本沮丧的我转变了观念,于是我奋发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一路“踏平”了高数、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难关。慢慢地我喜欢上了经济学,但内心仍然计算着机会成本,盼望着早日接触法学专业。

幸运的是,学校在大二开设了法律相关第二专业课程,我满心欢喜。我选择的刑法学课程深深吸引了我,我想从事与刑法有关的工作,深思熟虑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变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这样,大二这年,我确定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小欢喜”。

工作后,我常常自豪地对同事们说,我是怀揣着理想来上班的。大家羡慕我的幸运,毕竟能够一路走近理想的机会是那么难得。我自知为了实现理想付出的努力,也清楚前方的路途仍然很长。

我在刑检部门一干就是9年,9年来的大部分时光我都是与经济类案件打交道,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案件的复杂性也让我面临新的挑战。比如,讯问时犯罪嫌疑人谈到各种行业交易规则,我们却觉得摸不着头脑,没有了底气又谈何找出案件的事实真相呢?我不得不重新捡起经济学知识,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查看相关书籍,了解行业规则。我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下次的“看守所battle”可不能输。

十几年,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初心却始终没变,现在的我跟入职第一天一样热爱着法律事业,有着继续学习经济学的动力。唯一不同的是,我不再看《案件聚焦》节目了,因为我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被办理案件和充实知识占满,我得为了我的“小欢喜”努力呀!

(整理人:刘晓曦)

(文稿统筹:本报记者林中明)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