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从绿军装到检察蓝,初心不变
时间:2019-09-11  作者:刘文林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1973年7月,我出生在江苏省射阳县特庸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希望我能够读书改变命运,而我从小最大的梦想则是参军报国。

高考时,我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后更名为陆军军医大学),成为了一名军医。绿军装和白大褂同时在身,我感到无比自豪,终于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当时学校与西部贫困地区有结对帮扶活动,我资助了一位藏族女孩。女孩在信中告诉我,在她的家乡青海,缺少医生和老师。这封信点燃了我内心的“高原梦”。毕业那年,我主动向学院提出要到西部工作,从此我开始了难忘的七年青海“高原生活”。

在青海期间,我先后在某部卫生队和位于海拔4700米戈壁滩上的解放军第二十二医院工作。高原反应、饮食习惯差异、工作环境艰苦等,对我都是巨大的考验,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有一个声音在告诫我,“不要忘了你的初心”。最终我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上午接诊,下午看病换药,晚上写病历,夜里随时急诊。”这是我每天的工作常态。在这样的节奏中,我先后参加了多次疑难危重病例的抢救和救治,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国家建设青藏铁路时,我作为医疗组成员,有幸参与了原铁道部领导和专家组来青海选址调研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2003年,随着所在医院改革,医院干部面临复员转业,当领导找我谈话时,我斩钉截铁表示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本来就是天职。导师给我推荐了一些大医院,希望我能有一个更好的舞台;和我一起转业的战友则邀请我同去大城市发展,不过都被我一一谢绝。我的心中,惦记最多的还是自己年迈的父母。就这样,我背起行囊,依依不舍告别部队,从青海湖回到了在黄海之滨的家乡小县城。

2005年,家乡检察机关的一则招聘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我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基层检察院的一名法医。在基层检察院,法医工作更多的是服务保障。我尽快调整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很快就和院里的同事打成一片。

办案中,为当事人量血压、听心跳、做检查,我严格按照医生的标准做细做实,解除办案干警的后顾之忧,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在办理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时,嫌疑人邹某忽然腹痛腹泻,虽然病情不是很严重,但是我依然为其做了仔细的询问和检查。凭着多年的经验,我判断其存在患有严重疾病的风险,随即,邹某被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最后邹某被确诊为患有“急性胰腺炎”。当邹某了解到此病的危险和极容易误诊引发危险的情况后,心存感激,出院后不仅让家人专门送来锦旗表示感谢,此后更积极主动配合调查。

在做好案件保障工作的同时,我还发挥专业优势,先后协助参与了100余件文证审查、检验鉴定工作,从中发现错误鉴定8件,相关意见被刑事检察部门和法院采纳。2012年7月,院党组指派我到检察技术部门主持工作。尽管对于检察技术工作是一片空白,我还是选择接受这一挑战,开始了被同事戏称为“二次创业”的技术工作。

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要想做好技术工作,搞懂技术设备是基础。那段时间,我没事就一个人待在阅览室,翻书籍、找资料,研究设备的说明书,拆装那些陌生的设备,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主持技术室工作的这些年,正是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带着技术团队,先后协助相关部门新建了刑事办案工作区、“两化工作室”、“两法衔接平台”、远程视频审讯系统、接访系统,完成了全院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安装和管理维护,实施了全院涉密网络分级保护工作等。

时光交替,岁月如歌。转眼,我已在检察院工作了十余年。十年橄榄绿,十年检察蓝。回顾来时的路,我时常感慨,也许是经历了唐古拉山风的考验、昆仑山雪的磨砺、青海湖水的荡涤,再度经受黄海之风的吹拂,我始终不忘报效祖国之心,一生无悔。

(作者系江苏省射阳县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冉剑侠]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