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办案七百余件件过硬
时间:2020-12-13  作者:张亮 汪宇堂 江红凯  来源:法治日报
【字体:  

张彦在审阅案卷。

“是什么让你爱上检察官这个职业?”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作为一名检察官,我有一颗‘勿忘人民’的初心,时刻把为民镌刻在办案中,用硬核作风守卫公共利益,成为我喜爱上这个职业的内驱力。”

面对记者的提问,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张彦坚定地说出了这句话。她的眼中闪烁着果敢,胸前的检徽熠熠生辉。

对案件,她身上透着一股硬气

从检15年,张彦先后在政治处、侦监局、公诉局、第一检察部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彻始终。在张彦眼里,案件没有大小之分,只有难易之别,她常常讲,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裁判。正是出于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和追求,张彦所办理的七百余起案件,无一冤假错案、无一被判无罪。

2019年8月,张彦受理了张某京、张某晨等人贩卖、运输毒品犯罪案。这个贩毒团伙作案跨越四川、湖北、黑龙江、河南等地,时间跨度长,作案脉络交叉重叠,犯罪嫌疑人供述与客观证据存在矛盾,某些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属于“代买毒品”还是“贩卖毒品”的共犯需要继续补强证据。张彦并没有简单撰写补查提纲了事,而是将侦查人员找来,亲自布置,对主线证据逐条解析讲明如何完善,对薄弱证据分析研判指导如何补强。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指导侦查,迅速完善补强了证据,张彦带领办案团队,撰写近3万字的出庭预案,对所有证据了然于胸。张彦逻辑严密的举证质证和公诉意见全部被法院合议庭采纳,12名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至15年不等的刑期。

张彦认为,对案件证据的严格把握,将每一起案件办成铁案,就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好诠释。也正是这种细致,多年来她办案追捕、追诉了20余名犯罪嫌疑人,最终都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

对当事人,她从不吝啬自己的耐心

“检察机关对我作出不起诉决定,犹如一剂强心针,保障了企业能如期复工复产,我非常感激。”2020年4月17日,宛城区某装修材料企业负责人刘某来到张彦的办公室表达对检察院的感激之情。

2018年薛某向刘某借款200万元,但因薛某公司效益不佳,一直未能归还。今年1月14日,刘某将薛某约至某茶馆商谈,两人发生争执,双方拉扯中造成薛某腿骨骨折。案发后,公安机关以刘某涉嫌故意伤害罪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该案由张彦受理审查。“刘某虽然构成犯罪,但其主动投案,且已为受害人薛某承担医疗费用,若提起公诉,刘某的企业是否会破产呢?”张彦陷入了纠结。

张彦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得知,该企业为50多名当地农村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看完企业的经营情况,张彦心中对案件的处理已经有了答案。

“你是不是偏袒他?”闻讯后,在电话那端薛某气愤地对张彦说。

“偏袒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办案要讲法、讲理……”经过张彦10余次耐心释法说理,最终薛、刘两人达成了调解协议。

当她在对刘某作不起诉的相关准备工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工作都暂停下来。

“疫情影响之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变得困难,不起诉决定越早送到刘某的手中,越有利于企业早日复工复产。”张彦心急如焚。最终在疫情缓解之际,该院检委会同意了张彦的意见,对刘某作出不起诉决定。事后刘某的企业经营好转,薛某也归还了部分欠款并承诺年底还清。

对“险滩”,她绝对不会绕过

2019年5月,一起电信诈骗案的被害人伤心地向张彦哭诉说:“我大学还没有毕业,可是因为借了3000元钱,之后1个月内不知道为什么借款翻倍至5万元,我没有经济收入,实在无力归还,还不敢告诉家里。”

张彦发现,该案近百名被害人中大部分都是高校学生,被以小额贷款为名骗取前期费用,或者被“套路”借款短时间内大幅度成倍增加,该团伙诈骗累计100余万元,先期到案的3名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公安机关获取的证据并不能形成闭合的证据链条指控犯罪。

在研究案件的时候,办案组的同志反复思考,认为取证已经陷入死胡同,提出了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存疑不起诉的观点。张彦却果断否决了。

经过反复思考,张彦决定另寻突破口。她多次与侦查人员沟通,了解案件侦破的背景资料,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社会交往脉络,全面核查犯罪嫌疑人控制的银行账户的资金走向,找到了关键证人,固定证据,以此为基础一举突破了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围绕供述、物证、书证、电子数据建立的完整证据链条,成功将案件提起公诉,还指导公安机关追回了大部分赃款。

10多年来,张彦共追诉漏犯10人,抗诉5件,立案监督案件9件,追捕漏犯13人。经她主办的每一起复杂案件都得到公正处理,有力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本报记者张亮 文/图 通讯员汪宇堂 江红凯)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