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彰显新时代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鲜明特征
时间:2022-06-01  作者:苑宁宁  来源:高检网
【字体:  

2021年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更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迈入新阶段的起点。在这一历史节点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下称白皮书),可谓意义非凡。白皮书系统盘点分析了过去一个年度的数据与经验,是未成年人检察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记录仪”;白皮书从检察履职的视角反映了过去一个年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成绩与不足,是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状况的“晴雨表”;白皮书从司法保护切入指明了过去一个年度六大保护的发力点,是六大保护未来进一步凝心聚力的“风向标”。

分析研判过去一个年度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可以总结出当前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鲜明特征:

一是双向保护更为科学。顾名思义,双向保护是指既要注重维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也要切实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权益,维护好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从2021年的刑事案件办理来看,检察机关对双向保护的理解更为深入,贯彻落实地也更为科学。在维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误解的那样一味从宽与放任、纵容,而是依法惩戒和依法从宽并行。最为关键的是,不管是依法惩戒,还是依法从宽,均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要通过全方位的精准帮教来促进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在维护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方面,真正从其面临的困境与需求出发,既把法律的要求,特别是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被害人的保护措施全部落实到位,配强配齐专业人员、规范建设保护场所、畅通多部门联动机制,又在司法裁量的空间内争取被害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积极探索支持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

二是办案主线更为饱满。专业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内涵变迁,可以说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三十多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不管是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还是未成年人被犯罪侵害的案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质量的核心标准是“人”的情况,也就是涉罪未成年人的回归情况、被害未成年人的恢复情况。因此,为不断提升办案质量,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业性的广度、厚度一直在不断拓展,并逐渐层次化。这在2021年的白皮书中可以说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极致”。第一个主线是围绕事实与法律展开,全面有效落实特别程序。第二个主线是围绕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展开,在办案中开展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等,督促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和家庭教育职责,开展精准帮教。第三个主线是促进外围的社会环境治理,助推解决办案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

三是全阶段履职更为充分。检察机关之所以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中能发挥主导作用,原因之一是检察机关贯穿于刑事诉讼各阶段。要最大化地实现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目标,检察机关需要在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换言之,仅靠审查起诉阶段的帮教工作,已经远不能满足办案要求。从2021年白皮书看出,过去一年,未成年人检察部门进一步压实落细在侦查、审判、执行等阶段的检察履职,探索开展对未成年人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的监督,细化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将在押未成年人监管活动监督、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活动监督纳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常规业务。

四是预防先行更为注重实效。未成年人司法界有一句流行语,“办案的终极目标是无案可办”。未成年人不犯罪、不被害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未成年人司法带有极强的预防性,由此可见一斑。2021年的白皮书显示,过去一年未成年人检察条线围绕预防犯罪与被害持续发力,重在突出实效。推动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制度规范化建设,不仅面向中小学生广泛开展自护教育,做优做强法治教育,更加注重发挥法治资源优势,协助学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等法律规定落地,切实发挥守护未成年人安全的制度效能;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旅馆、宾馆、酒店、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网吧等场所的监管,堵塞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风险漏洞;推动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在办案中督促涉案企业制定完善用户实名认证、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和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消费保护措施等技术标准等。这些努力,势必会进一步筑牢防火墙,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

[责任编辑: 朱玲]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