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最高检原副厅级干部夏健翔:纯厚的人自会留下纯厚的歌
时间:2016-01-20  作者:孟守平 郭洪平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纯厚的人自会留下纯厚的歌

——追记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办公室原副厅级干部夏健翔(上)

  编者按 从基层到机关、从山沟到首都、从部队到地方,30年来他一直做着综合性文字工作,但他从不抱怨,总是兢兢业业,实干巧干,努力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创造了经得起检验的业绩。令人惋惜的是,他长期辛勤工作,积劳成疾,2015年7月27日不幸离世。他,就是最高检政治部办公室原副厅级干部夏健翔同志。即日起,本报刊发系列文章,追忆他感人的一生。

  52岁的夏健翔身着整洁的素服,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清癯的脸上一如往日,肃穆、安详。

  他的爱人王敏默默地守在身边,生怕惊扰了这个纯朴、厚道的老实人。她觉得,老夏只是劳碌后的一次小憩,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哪怕是一小会儿也好。

  2015年7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办公室原副厅级干部、一等功荣立者夏健翔,因患肺癌,不幸离世。

  噩耗传来,同事雷凤鸣一连写下三副挽联,追忆这位一直以来兢兢业业、本本分分的友人——

  英年早逝,令同仁责天不公,珠泪沾襟;人寰猝离,问家中顶梁尽失,老幼谁依?

  克己奉公,呕心沥血,君乃是敬业楷模;忠孝难全,别老舍幼,汝怎称仁义儿郎?

  心甘吃苦奉献,弘扬党政人员本色,无愧典范;情系法警事业,传承检察精神风采,堪称楷模。

  这些挽联,雷凤鸣没来得及修改润色,她说,一看到这些,就想到健翔,往事历历,已经不能下笔……

  忠诚——从事政治工作30年,像一颗铆钉一样,牢牢钉在政工岗位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在很多人看来,政治理论枯燥、乏味,政治工作没有多少干头,而夏健翔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

  2002年6月,在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9年后,夏健翔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工作。上班第一天,他就制订了学习计划,“恶补”政法理论、检察党建、检察学等方面的知识。他每天挤出两个多小时自学,还拿出双休日时间看书,很快就成为检察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

  2007年,最高检政治部成立检察政治工作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夏健翔作为课题组骨干,深入江西瑞金考察检察政治工作历史,探寻检察政治工作源头,系统梳理了从1931年检察机关创立以来的政治工作经验,第一次规范性地阐述了检察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内涵、特点、规律、原则、目标和任务,精辟分析了新时期检察政治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突出困难和严峻挑战,系统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方向、对策、措施。经过他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辛勤努力,形成了10章38节共计23万余字的课题报告,在第十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检察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

  2009年1月,最高检政治部决定成立检察职业道德规范调研起草组,时任政治部办公室综合调研处处长的夏健翔意识到,这项工作对于加强检察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发挥检察政治工作服务保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繁忙工作之余,他抽出大量时间,主动做好基础工作,起草了近8万字的《检察职业道德研究报告》,对检察人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解答,受到院领导的充分肯定。2009年9月,经过他和调研起草组同志们半年多“白+黑”“5+2”工作,《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经最高检检委会审议通过颁布施行。从此,“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成为检察人员的共同职业道德准则。

  在最高检政治部工作13年,夏健翔先后参与了《检察文化发展需要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检察机关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研究》等10多个课题的研究,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课题涉及检察政治工作方方面面,大大丰富了检察政治工作理论。最高检政治部领导曾这样评价夏健翔——他为丰富和完善检察政治工作理论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

  敬业——写材料是件苦差事,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但他像牛一样拉车不松套,以超负荷付出保证了文字工作的高质量

  转业到最高检之前,夏健翔在部队有过近20年的政工经历。从连队文书到团政治处干事,从团政治处干事再到师、军、大军区机关工作,多年实践,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转业到最高检工作后,这种优势让他游刃有余,但是,他从来不敢有半点懈怠。

  夏健翔有一个习惯:收集资料。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和网络上的重要文章,对和干部人事、宣传文化、教育培训等有关的材料格外关注,经常顺手记一记、顺势读一读、顺便剪一剪,先后积攒30多本资料剪贴,累积的电子资料装满了几个移动硬盘。

  “温故而知新”,是他的另一个习惯。每天一大早,他早早来到办公室,先看一眼工作备忘,再把积累的资料拿来翻翻,正是靠着这种爱积累、爱琢磨的习惯,夏健翔磨炼出了过硬的逻辑思维、归纳提炼、文字表达能力,成为最高检政治部公认的“思想库”“笔杆子”“政工通”。

  这些年来,夏健翔始终工作在文稿起草一线,仅他独立起草的大小材料就有400多篇,参与起草的文字材料更多。工作中,“急、重、难”的大稿他会主动承担,从研究思路、起草初稿、修改完善到定稿付印,他都全程参加。

  2008年3月,中央政法委决定编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最高检政治部承担了《公平正义》章节的起草任务。夏健翔作为起草组成员,领受任务后,夜以继日查阅资料,勤奋笔耕。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翻阅了上百本文献资料,通读了历年来最高检办公厅通报刊载的有关司法办案的文章,起草、统稿和审校各类文字材料20多万字。在他和起草组的辛勤努力下,第一次全面准确地对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践行要求、实现公平正义的主要途径、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作了深入阐发,受到中央政法委的充分肯定。

  “精益求精”是同事们对夏健翔工作时的深刻印象。一个材料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反复构思,再三推敲,不断自我否定,甚至推倒重来。每当想通一个问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就赶紧记录下来,半夜一两点起床修改文稿是常有的事。

  他的许多同事告诉记者,老夏对文字的要求,严谨到了苛刻的程度,他要求过手的每一个材料,不错一字、不错一个标点。对于引用的数据、事例,要求必须搞准,疑点不能轻易放过。

  近年来,最高检政治部办公室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一些文字骨干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其他岗位,任务繁重与人力不足矛盾十分突出。

  2013年,最高检党组决定召开检察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综合文字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各项筹备任务非常繁重,而这一期间,政治部分管办公室工作的领导调到其他业务部门任职,办公室主任又在地方挂职,夏健翔作为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他白天忙于行政事务工作,晚上静下心起草材料,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入睡,但是第二天一早,他仍然正常上班。同事周玉庆说,老夏的这份毅力,这份坚持,尤为感人、可贵。

  实干——他说,政治工作务虚的东西多,只有虚功实做,才能真正落地。在最高检13年,他创造了经得起检验的业绩

  多年机关工作经历,夏健翔深谙“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真谛,因而,自觉把以文辅政、参谋决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后,如何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检察队伍建设,使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成为新时期检察队伍建设的“纲”和“魂”,成为他潜心思考的一个课题。

  这一期间,在最高检政治部领导支持下,夏健翔协调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研,形成了一个有质量的综合性报告,提出了新时期检察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建议,得到最高检领导的充分肯定。

  “他是典型的湖北汉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有啥说啥,足智多谋”,曾为夏健翔直接领导的最高检政治部正厅级干部雷凤鸣,对夏健翔在推动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改革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难以忘怀。

  转业头几年,夏健翔在最高检政治部警务部工作。这是一个他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但到岗后,夏健翔把能找来的所有关于司法警察的文件资料都找来研究,三四个月就吃透了情况。

  当时,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有1.5万人,而其中大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不够。那时,司法警察被人笑称为检察院的“边缘人”,从事的也多是开车、看大门及其他勤杂性的工作。

  雷凤鸣与夏健翔商量,力图改变这种局面。他们在全国展开广泛调研,针对长期以来司法警察参与刑事诉讼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职能被虚化的突出问题,深入一线,实事求是地总结提炼了河北省衡水市检察院办案警务区的典型经验,协助政治部领导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为司法警察队伍充分履职搭建了坚实平台、开辟了广阔前景。

  为解决司法警察分散管理这一长期困扰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夏健翔领衔起草了一系列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办案安全等规范性文件与法规,提出把司法警察“编队管理、规范使用”模式作为规范化的核心要求,开展为期三年的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评选达标活动,推出了以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为代表的一批“建制编队化、警务标准化、指挥体系化、手段信息化”示范单位,引领司法警察队伍实现了从分散管理到编队管理的历史性跨越。

  雷凤鸣说,规范司法警察队伍管理是检察改革的一部分,这里面有很多人的心血,但是,说司法警察的时候,我们不该忘记夏健翔这个名字,他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心血和智慧,以及默默无闻的奉献,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

  2013年3月,按照最高检党组统一部署,在政治部领导下,夏健翔牵头负责检察组织与队伍管理改革研究,他带领有关人员,深入9个省市区召开20多个座谈会,梳理了5大类120多个关键问题,系统研究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检察官管理、组织机构和职业保障制度,历经100多个日日夜夜,前后20多稿完成了《检察组织与队伍管理改革研究报告》《检察组织与队伍管理改革总体思路和方案建议》等5本材料,总计40多万字,对改革检察机关干部管理体制、完善检察机关组织体系、改革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完善检察人员职业保障、解决基层检察院检察官短缺等课题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论证,提出了科学、严谨的建议方案。

  2013年7月,最高检举办大检察官研讨班,夏健翔和其他人员起草的报告、建议,作为参阅件印发会议代表,引起高度关注,有些建议被最高检党组认可并采纳。之后,经过完善后的建议报送中央,成为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参考内容。

  律己——他常提醒自己: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有烦恼;看淡名利,最为重要;管住自己,天下无敌

  在同事杨洪川的记忆中,老夏是个喜欢安静不喜欢热闹、喜欢简单不喜欢应酬、喜欢朴素不喜欢时尚,操着湖北口音普通话、有时还略显急躁的一个人。但是,所有熟悉他、了解他的人都说,老夏更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自律的人。

  2012年底,夏健翔负责组织第五届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和基层检察院建设组织奖评选工作,为了确保评选的公正性,他带头严格程序、条件、标准,坚守“文来文往、不见来人”原则,最终评出的200个先进基层检察院、50个组织奖,没有收到一封举报信。

  夏健翔长期负责最高检政治部《检察队伍建设》刊物编辑工作,从选稿到编发,从不拿刊发稿件送人情。了解他的人知道,想找他发“关系稿”“人情稿”很难。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常提醒自己要关心同事、体恤下属。遇到年轻同志结婚、家属调动、孩子入学等大事难事,他总是跑前跑后,设法帮忙。

  近些年,到政治部办公室挂职的基层检察人员比较多,许多节假日,他总是请他们一起吃饭,帮助安排节日生活。这些同志返回原单位后,长期与他保持联系。在他们眼里,夏健翔既是领导又是朋友,像老师又似兄长。

  在亲情面前,他爱之有矩。2011年,儿子夏凡博大学毕业考进一家银行工作。上班一段时间后,感到做业务十分辛苦,想让他托人调到总行机关。作为父亲的他没有答应,而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儿子要自强自立。至今,夏凡博仍工作在业务一线。

  2014年国庆节,儿子结婚,夏健翔主张不摆宴席、不收礼金,但亲家有点不理解。后来在夏健翔坚持下,亲家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单位同事一个没通知,两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顿饭,就算办了孩子们的终身大事。

  在夏健翔看来,简朴一些、平淡一些,欲望也就会少一些,烦恼自然也就会远一些。从部队到最高检30多年,除了制服,他很少穿过其他服装。出差在外,食宿也从不讲究。与夏健翔一起出过差的同事都知道,老夏从来不借出差机会观看景点。他有抽烟的习惯,长年都是自己花钱买几块钱一包的便宜烟抽。

  2013年9月,夏健翔因身体严重不适住进北京医院,但稍有精神,就在笔记本电脑上修改单位的材料。同年10月,他被确诊为肺癌,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没有惊慌,一边治疗,一边清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资料,病情稍有好转,就主动回到单位。弥留之际,他主动请求放弃治疗,不再消耗医疗资源,并给家人留下“一切从简、不向组织提要求”的遗嘱。

  2015年7月27日,夏健翔走完了他朴实无华但灿如夏花的一生。许多同事听到这个消息,泪水夺眶而出。依稀中,仿佛又看到老夏那张总是透着些腼腆的笑脸,烟雾缭绕中坐在电脑前字斟句酌的身影。在同事的记忆中,他似乎还在那里……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