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检察人生
时间:2019-11-27  作者:梁瑞庆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字体:  

23年,不仅仅是时间轴上的一段计量,更是人生岁月的一种沉淀。

回忆往昔,初入战线

从青葱懵懂的大学生到检察院的“老人儿”,一路走来已23年,在检察院工作的科室随着单位内部调整也变动了好几次。有在控告申诉科的耐心解决信访问题,有在预防职务犯罪科的项目犯罪预防,有在民事行政检察科的研磨抗诉案件,更有在反贪污贿赂局忘我反腐的经历,每当回首过往,这些场景犹如昨日重现,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在宣传教育科当“检察记者”的生涯。

我的“检察记者”生涯缘于2001年,那一年根据工作需要,我被调整到河南省安阳县检察院政治处宣传教育科任副科长。因为平时喜欢写些文章,科长让我全力负责全院宣传工作。可是真要为全院宣传工作着想,自己的那点水平,还真是怕辜负领导们的期望。好在科长曾长期在办公室工作,在文字材料的写作、新闻素材的捕捉等方面给予我莫大的帮助,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亲自操练不知其中奥秘,最初几个月自己的投稿,新闻媒体采用率很低,我的满腔热忱与自信心受到了打击。

笔墨检察,成了至爱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既然单位把自己放到了这个位置,就不能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要有务实肯干的心态,敢于吃苦的精神,不断开拓的激情。理清了思路,就要付诸行动,我首先向新闻记者朋友请教写作技能、投稿技巧,向检察同行讨要“法宝”,向宣传书籍学习材料撰写秘笈。譬如在写案件报道时,我以前只是按照逮捕书或者起诉书中案件内容,原样简单陈述一下,这样导致稿件基本反映不出案情轮廓。为了写出高水平的案件报道,我详细查阅整个案卷,吃透案情,充实写作内容。连办案人都说,你这哪是写稿子呀,分明就是审查案卷。

华灯初上,夜深人静,为了心中那个打造检察宣传精品的梦想,一张张稿纸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只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语。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自己写的一篇报道由钢笔字变成铅印字,登在了报纸上,并收到了编辑寄来的亲笔回信时,一种惊喜和快乐在心底滋生,瞬间,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执笔取暖,煮字疗饥

为了创作出好的作品,我把自己硬生生培养成了“检察记者”,真正融入记者的角色,站在记者的角度,运用记者的视角,去发掘新闻点。单位的办公办案活动是不少,但要找到好的新闻素材还是个考验,要想写出的稿件被采用就得有时效性、新闻点,不能人云亦云,要沉下心来,发现闪光点。

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我深入办案团队,从中发现有价值可报道的新闻线索,撰写了题为《建筑包工头挪用42万元被批捕》的稿件。当时网络还不发达,发稿要盖上单位公章,装上信封通过邮局发送。为了能够在案件决定批捕或起诉的当天,同步把案件信息发出去,我就把这些程序都统筹协调好,第一时间用特快专递及时发往新闻媒体。此案犯罪嫌疑人被批捕的第四天,我的稿件被刊登在《检察日报》上。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检察宣传的阵地也有新的拓展,开辟了新战场。我先后注册了正义网、河南报业网等网站通讯员,通过这一全新的渠道能更快更及时的把新闻稿件发出,采稿率更是大幅度上升。

重拾笔墨,不负韶华

2004年农历新年后,我在全院竞争上岗中到了反贪局,离开了自己奋斗热爱的宣传岗位。因为反贪工作的特殊性,加之工作的繁忙紧张,所写稿件也越来越少。但我始终没有忘记在宣传岗位上的充实与自豪,那每天深夜“码字”的快感,那稿件被采用时的骄傲。

2018年,我因为身体受伤原因,不能再从事一线办案工作。有些人劝我,“休息吧,单位也不缺少你一个”,但我没有忘记自己当初从检时的铮铮誓言。不能办案,我还可以拿起手中的笔,以笔墨作刀枪,继续讴歌检察,惩恶扬善,捍卫法律,维护公平。“我们或许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通过表达,我们在为社会为司法发声。司法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我们同样在默默努力。”我认为这是检察新闻人最核心的力量。

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忠诚,坚守的是初心。春秋迭易,岁月轮回,我又回到了我熟悉的检察宣传战线,我将继续书写检察好故事,传播检察好声音,竭力进取,无愧于检察事业,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检察院)

[责任编辑: 王媛]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