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为深化反腐败斗争提供新助力
发布时间: 2020-07-14 作者: 田湘波 张紫薇 来源: 检察日报
字体:

中国腐败治理成绩斐然,但单一、中心化的治理模式制约了反腐工作的深化。网络的不断发展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寻找新的腐败治理手段势在必行。方兴未艾的区块链技术为政府廉政建设提供了良好思路。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伪造、不可撤销、可验证等特征,在促进信息共享、深化政务公开、保障举报人信息安全和贪腐案件境外追逃追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部门信息共享,强化廉政风险防控

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储存的特点有利于实现部门间信息的实时互通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有效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对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中心化治理模式依托于管理型政府产生,即以政府为核心,将信息向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扩散。在政府组织内部,各部门各自为中心,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传统中心化治理模式的弊端在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解决跨领域、综合性和部门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尽管政府改革中一直在尝试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综合监管体制,但由于监管部门利益、资源投入、信息侧重存在差异,导致跨部门合作执行效率和力度明显不足。如在抽查、年检、评估等监管活动中,民政部门需要财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财税部门也依赖民政部门提供社会组织详细活动信息,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部门工作基本分立,除提供材料证明外再无交集,缺乏实时信息交流和沟通。

综合监管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双方部门沟通交流不足,可能导致一些机构利用政府工作人员职务便利,进行违法违规活动并规避惩戒。区块链是分布式的数据库,整个网络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即网络中不存在中心化的权威代理,因此每个节点的权利和义务对等,且享有区块链上所有数据。也就是说,各部门依然负责自己的专业领域,但工作产生的数据不单应用于本部门的工作,而是在区块链中实现共享,同时享有其他部门数据的访问权限。在不影响部门专业化的情况下,可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资源,打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合作和共享,简化行政手续,实现实时沟通和数据共享,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的风险。

深化政务公开改革,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打造开放型政府是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进程,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必经之路,也是廉政和反腐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深化政务公开改革,有利于回应公民需求,有利于社会了解、参与监督政务服务,提升政府形象,增加社会认可度。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深化政务公开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区块链基于开源的网络系统,这意味着整个系统公开透明,该特质保障了数据库中的信息不可伪造,不可撤销。因为整个系统共同享有数据,修改数据成本高昂,除非征得超过半数(51%)的同意,否则即为无效。而且,数据库中节点越多,修改难度越大,数据越安全。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的政务公开工作中,采集后汇总上传的数据全网记录在案,接受监督,数据不可修改,不可撤销,不会丢失。

2018年,安徽省某县法院的判决案例中,古城拆迁办工作人员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利用职务便利,修改原始房屋测量数据,虚报塌陷房屋面积,私分骗得国家补偿款项,将自有房屋面积由42.37平方米增至63.75平方米,从中骗取补偿款等。由于信息更改成本低,相关款项无法具体追溯,以及社会监督机制缺失等漏洞,使得违法分子互相勾结,有机可乘。利用区域链的特性,可以防止此种行为的发生。拆迁工作的摸查阶段采集的原始信息如土地、房屋面积、房屋结构及类型等上传至数据库,后续实际拆迁工作采集数据同样上传,将初始信息和实际信息进行比照,允许初始数据和实际数据存在部分误差,但误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误差超过规定范围,需要新增详细图文说明佐证误差合理性。按照最后统计数据进行财政拨付,财政拨付款项逐一溯源,新闻媒体及时跟进报道,社会团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可解决房屋面积虚报、房屋类型谎报骗取拆迁补贴和拨付专项款项未用于特定项目支出等问题。区块链开源的特性也解决了一些部门不愿信息公开、回避监督的问题,有利于降低腐败发生风险,有助于社会参与和监督政府政务活动。

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消除举报人后顾之忧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监督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发挥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微博微信成为反腐利器,由微博微信曝光引发舆论压力,进而敦促有关部门启动调查,查处涉案官员的事例不胜枚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某地红十字会截留医院物资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民组成监督团体,对官方公布数据和已有事件进行调查。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和相关媒体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省纪委监委介入事件,对与红十字会有关干部和相关人员进行免职、政务和党纪处分等处罚。

网络事件虽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关注,形成舆论压力,有利于打击贪腐行为,但当人们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实名的普及,网络人肉搜索和爬虫技术的崛起,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屡见不鲜,威胁公民个人人身安全。对举报人而言,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威胁。

如何保障举报人的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是网络反腐的关键问题。虽然区块链以系统开源、数据公开透明而闻名,但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依然能起到重要作用。诚然,在区块链上进行的所有交易公开透明,但是由于区块链上每一个组织或者个人都有不同代号,这个代号通常是一串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字,通过数字本身,无法对应到某一具体对象的具体身份。

加大追逃追赃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贪腐官员外逃不仅给国家造成极大经济损失,而且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追逃追赃工作大多存在案件时间久远、有价值信息少、地域跨度大等困难,同时贪腐人员习惯使用虚假身份隐姓埋名,频繁更换藏身地点等,更是让追逃追赃工作难上加难。为了解决工作困境,2015年中央启动“天网”计划,对在逃人员进行追捕。众所周知,“天网”行动采取从大城市向乡镇扩散的模式,依托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目标识别,进而实施抓捕。“天网”工程有关技术日渐成熟,2019年1月至10月共追回在逃人员1634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741人,追赃金额29.54亿元人民币。区块链如能和“天网”工程相辅相成,将对追逃追赃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提及区域链上每个组织或个人由无意义代码代替,其代码无法代替对象的具体身份,因而起到保密作用。但是,区块链上每一笔交易数据都完整记录在案,不可撤销,不可伪造,一旦该对象进行线下交易,就能和某一代号互相关联,保密也就不复存在。相反,依据线下的交易记录,还能顺藤摸瓜找到该代号所有的交易流水,有利于摸清追逃对象的流动路径及赃款具体流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涉案人员追捕和款项追回难度。区块链还具有节点越多,算力越强,数据更改越困难,数据储存越安全等特点,只要建立长期的反腐战略机制,将区块链技术、“天网”工程与反腐战略深度融合,就可为深化反腐败斗争提供助力,在国家追逃追赃等反腐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作者系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二作者系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