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里的师徒故事
时间:2023-09-08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先锋周刊·铸剑
【字体:  

“传”出知识 “帮”出成长 “带”出人才

检察院里的师徒故事

编者按 古之学者必有师。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阐述的从师求学的道理对现代人仍有启发。“传帮带”是检察机关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师徒间,既有学识、业务的传授,更有人格、品德的浸润。编辑部本期为您呈现检察院里的师徒故事,虽然故事的主人公们来自天南海北,但细腻的师徒情谊,无不彰显着检察人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精气神。

【我的师傅】

师傅教会我如何与细节“较真”

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 施净岚

师傅陈瑜(右)带施净岚共同办案。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在我的从检经历中,我遇到过多位恩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忠诚履职扬正义的检察之本,看到了逐案攻坚求极致的检察之魂,看到了赤诚奉献为人民的检察之情,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们为“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检察队伍形象画下了生动的注脚,也为我年少时的检察梦燃起最初的光亮。

同事们有时笑我工作“较真”,其实这份“较真”也是传承自我的师傅们的。记得刚进检察院没多久,我跟着师傅去看守所提审,我在讯问笔录中简单记录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当我把一份自以为高度概括、去芜存精的笔录交给带教师傅时,师傅并没有当场指出笔录的不当之处,而是默默拿过笔录,重新制作了一份。

当我拿到带教师傅制作的笔录,再对比自己之前记录的那一份时,我深感惭愧,也对带教师傅办案的专业度与精细度心生崇敬。原来,一份客观、真实、鲜活的笔录可以是这样的。笔录详尽记录了犯罪嫌疑人关键性的供述,记录了细枝末节但并不琐碎,从起初的不认罪到认罪之间态度的转变,从缄默不语到开始零星供述,甚至包括一些重要的肢体语言,如对某个提问低头沉默、欲言又止或发出的一声叹息等,带教师傅都细致入微观察并一一记录。

检察办案阶段的一份讯问笔录有必要这么细致吗?我也曾发出质疑。而带教师傅给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学会与细节‘较真’,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决定一个案件的走向,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师傅的“较真”不仅体现在一份讯问笔录上,更在办案的方方面面,从每一个案件的讯问提纲、证据框架图、开庭预案到每一份审结报告、起诉书的制作,师傅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完成。也正因此,这种严谨审慎、追求极致的理念成了我日后的办案标尺。

不仅在办案中如此,师傅们对我个人品行、为人处世也格外“较真”。有一次院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我作为处室的年轻干警,上上下下奔走为其他干警搬运物资。师傅路过看到,误以为我在处理个人事务,对我进行了一番批评:“别把个人得失看得太重。”虽然后来误会解开,但我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一名合格检察人应有的品质。既然选择检察事业,就是选择了承担重任,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物欲所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担得起人民检察官这一称号。师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不止一次看到师傅全身心扑在办案中的那股冲劲与钻劲,而在个人利益面前选择了让与退。在欲望前“知止”,在办案中“知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中,这样一种品格影响我至深。

弦歌不辍,检察人的精神在师徒间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如今,我也成为了别人的师傅,我将检察人的职业精神接力下去,聚璀璨微光,熠熠生辉,照亮检察事业的星辰大海!

(作者为新时代政法英模。本报记者江苏烨整理)

和办案“老辣”学本事

北京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孙曼

师傅齐伯霖(左)指导孙曼办案。

我的师傅齐伯霖,是北京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的一名检察官,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外表儒雅谦抑,内心淳朴善良。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一心投入民事检察工作,一干就是20年,办理案件千余件。大家平时喜欢喊他“老齐”,并不是因为他年纪大,而是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能扛事、有担当、专拣“疑难杂症”的办案“老辣”。

民事案件无论大小皆系民生。刚跟随老齐办案时,他就向我反复强调,不要因为案件简单就忽视卷宗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用“匠心”打造每一个案件。一次,老齐和我共同办理了一个事实认定清楚、法律适用无误的案件,可以直接作不支持监督决定的处理。当我把撰写完毕的审查终结报告交于老齐,他却将报告放置一边,认真地问我:“你觉得这个案子还有别的可能吗?”我说:“可以试试和解,但……不一定能成。”

“不管能不能成,都要去试一试。”老齐告诉我。最终,我们三次前往位于郊区的现场,促使当事人各退一步达成和解,该案彻底息诉罢访。老齐说,检察人认真办理案件的态度,百姓是能感受到的,一定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北京市民事检察业务专家,老齐常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而法律人更应如此。”工作中,我常常习惯于就案办案,案件办结之后便不再过多思考。于是,老齐对我提出了一个更高的工作要求:每办理一个案件,不仅要做到监督精准,更要吃透案件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内所有的法律规定及立法背后的逻辑,要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去做价值评判和规则考量。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透过法律规定看到其背后的支撑,那便是天理、国法、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审查案件中更加辩证、客观地去解析判断。

这样的习惯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虽然办理一个案件所耗费的精力非常大,但每一个案件让我掌握的知识体量及对规则的思考认知都远超办案本身。

首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竞赛备赛过程漫长而艰辛。其间,老齐除了定期将他压箱底的案例、资料交我研读、学习外,更是不厌其烦地鼓励我在工作之余抓紧复习,学会在实践中为业务竞赛打基础。

“这个案子我觉得可以当竞赛题目来练手”“只要坚定一个信念,就不会白忙活”“全国选手面临的都是一样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拼心态”“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不能留有遗憾”……老齐的话反复浮现在我脑海中,比赛尘埃落定,我荣获业务标兵,老齐高兴之余,还不忘叮嘱我:“竞赛已经成为过去,一切从头开始。你要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全国标兵称号和大家的期待。”

(作者为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竞赛标兵。本报记者简洁整理)

从师傅身上学来的功夫

辽宁省辽阳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屈欣

师傅杨涛(左)指导屈欣查阅历史卷宗。

和师傅的第一次相遇,是在2018年夏天的一个午后,窗外蝉鸣起伏,他把头埋在成摞的卷宗里,像一个伏案做题的学生。这与我想象中公诉处长的形象相差甚远。我的师傅叫杨涛,彼时已从基层院副检察长回到辽阳市检察院公诉处担任处长。不善言辞、不苟言笑、极其认真,这是师傅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2020年,我承办了“8·28”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该案涉及16家上市公司、各类经济主体千余家。案件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又与地方财政收入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办案过程中,我隐隐觉得,除了严格依法惩治犯罪,还应该做点什么。

见我常常眉头紧锁,师傅喊我过去,聊完案情又不忘叮嘱:“依法履职是办案的基石,但在办案时还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师傅的话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也明确了这个案件的发力方向。厘清思路后,我又全身心投入到案件查办工作中。最终,我们成功打掉了专门从事再生资源领域涉税犯罪的职业虚开团伙,为国家挽回巨额税款损失,案件同时取得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案子办结后,我结合办案感悟,在师傅的指导下,对这次办案经过进行总结,为国家财税部门出台相关减税降费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数十万再生资源领域企业因此受益。

在院里,我是出了名的细节控,而这也正是我从师傅身上学来的功夫。在办理一起二审上诉案件时,被害人声称被告人李某对其实施强奸,但被告人拒不认罪,辩称双方是恋爱关系。我反复放大翻看被告人手机里的照片,种种蛛丝马迹指向了被害人有说谎的可能。

一审中检察机关的有罪指控已经被法院采纳,被害人当时还在上大学,家属一直上访,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检察官要打击犯罪,也要保护无辜者,无论是被告人还是被害人,这个判罚都决定着他们的人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稳正义的天平,让事实回归真相。”师傅的话犹如一枚定海神针,打消了我的所有顾虑。我走访了一审参与庭审的辩护人及检察官,接连又发现诸多新证据,经过逐一查证,最终得出一审法院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四年的判决结果错误的结论。在庭审过程中,我通过全面剖析案情,明确指出认定李某构成犯罪的证据不足,法院最终依法宣告李某无罪。判决下来的那一刻,我内心更多的感受是幸运,幸运于师傅在我迷茫徘徊时的指点迷津,让我坚决站在了正义这边。

如今,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将自己的感悟和判断、办案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干警,我想这正是一代又一代检察人的传承。

(作者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本报记者窦晓峰 通讯员尹林整理)

我的三任师傅

山东省临沂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 郑璇

师傅魏江辉(右)指导郑璇制作新媒体作品。

凡学百艺,莫不有师。2010年11月,我进入检察院工作,先后历经两级院四个部门,每一次岗位调整都幸运地碰上好领导、好老师,带我入行,教我成长。

我的第一任师傅,也是我的老科长,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检察院业务保障部主任牟昆。案件管理工作开展初期,信息化建设不完善,费时费事导致阅卷不及时。牟科长带着我们反复试验、不断探索,研发出律师电子阅卷系统,实现了随来随阅、远程阅卷及高速打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获评2013年度山东省检察机关创新项目一等奖。现在,电子阅卷已常态化,但每每回忆起当时,从牟科长的身上,我总能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办案,才有生命力。

进入临沂市检察院工作后,我先后在宣传处和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魏江辉处长和陈乃龙主任成了我的师傅。魏处长为人谦和、务实,带领我们打造“两微一端”平台形成宣传矩阵,让全市检察新媒体建设从无到有到做强。工作再紧急、再交叠,他也能井然有序、了然于胸,他的这份沉稳干练让我明白,宣传是急任务,想要干好却要下慢功夫。陈主任则是全市有名的“大笔杆”,工作严谨精细,而且特别有奉献精神,他对我既有宏观的指导又有细致入微的辅导,还会经常问我“这一句话有没有出处”。在魏处长和陈主任的教导下,我练好了笔头功夫,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深沉的热爱。

2019年,我转岗至公益诉讼及行政检察部门,这也是我真正意义上开始从事业务工作,胡友章主任成了我的新师傅。胡主任是老刑检,我们对新业务都不甚熟悉,但胡主任总是发挥他乐天派的特长,给我们加油鼓劲,同时把在长期刑检工作中形成的高标准审查要求融入现阶段办案中。在办理系列非法狩猎类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案件中,因人员多、买卖关系交织、涉及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多,办理难度极大。胡主任带我仔细梳理法律关系、厘清人员责任、甄别应予扣除的赔偿数额,最终成功起诉该案。同样,在办理行政案件尤其是接待来访当事人时,他则始终耐心细致做好释法说理工作,逐案开展行政争议化解,给我们作了示范。

2022年以来,我指导办理、推荐报送的案例中有3件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今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业务竞赛标兵。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岗位的历练,更得益于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和激励鞭策。今年,我成为山东省检察机关“青蓝计划”首批结对人员的蓝方带教老师,也成了别人的“师傅”,我将通过言传身教,把知识储备、工作经验和体会倾囊相授,为检察事业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作者为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业务竞赛标兵。本报记者郭树合整理)

其身正,不令而行

湖南省长沙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助理 彭兵

师傅姚红(左)与彭兵讨论案情。

“这份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教导和付出。”在获评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标兵后,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的师傅——湖南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姚红。

师傅姚红是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我们的第一次接触源于我的一次借调。2022年6月,我被省院借调参与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专案的办理,作为专案的公益诉讼组组长,师傅总是以身作则,将最苦最累的活儿留给自己,既要全盘统筹专案组整体工作进程,对所有对外文书进行把关,又要带头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同时,师傅对各个办案环节都追求极致,有一次我把行政机关反馈的部分情况直接作为事实写入报告,师傅看了说,“办案一定要多走多看”,她坚持带我去现场进行核实和勘验,最终发现了更多公益侵害问题。和师傅相处的阶段,让我真正明白“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所在,她总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带动我们以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公益诉讼检察人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要在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办理中去磨炼和成长。”这是师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我的期盼。在省市院一体化办理的督促整治违法电视广告行政公益诉讼案中,针对不同层级的监管部门存在职责交叉等情况,如何形成闭环管理,让行政违法行为不被放纵,一时让我犯了难。我第一时间向师傅请教。

“公益诉讼就应当做到标本兼治,推动机制完善,以分级监督促使形成联络机制,堵塞监管漏洞。”在师傅的建议下,省市院针对不同层级行政机关同步开展监督,促使不同监管部门在各自履职的基础上完善协作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最终有效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大难题。2022年12月,该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人民监督员参与和监督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活动典型案例。

让我最难忘的是与师傅共同经历备赛的时光。在集训中,师傅作为团队教练,带领我和其他参赛选手去全省各地进行实务办案。因为部分案件是已办案件,有时大家在撰写文书时会投机取巧、对部分问题分析时会敷衍了事,师傅发现情况后,没有直接点破,而是拿出她撰写的数万字审查报告让大家进行对比,并对所有看似简单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让大家在比较和分析中领会,法律文书的撰写、法律问题的分析和定性,必须客观专业、严谨全面,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她希望我们每一次模拟考试、实务办案都全力以赴,拿出最好的状态,争取最好的结果。在这段难忘的经历中,师傅教会我做人要保持严谨谦逊、修身立德,做事要铭记多问耕耘、少问收获。最终,我也不负期待,成长为全国业务标兵。

(作者为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标兵。本报记者张吟丰 通讯员陈潇整理)

师傅的话一下点醒了我

重庆市大足区检察院检察二部副主任 黎佳

师傅孟传香(左)与黎佳讨论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情况。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培养青年干警,重庆市大足区检察院深耕“青年励新班”,打造传承式帮带、观摩式学习、实训式锻炼、对抗式竞争平台,基于此,我于今年4月荣获第三届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标兵。而感激更多的是,我的师傅孟传香。

从刑事检察部门到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工作后,工作理念和角色都发生了转变,我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开始办案也是磕磕绊绊的。幸运的是遇到了我的师傅,我院检察二部主任孟传香。

“不要急,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正当我面对法律文书抓耳挠腮之时,她沉静而有力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隔天,她交给我一堆资料和表格,是她整理的未成年人办案流程、法律文书和注意事项。在这份“指南”和她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几年前我办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小龙是大足区某中学高三学生,当时他刚满17岁,他把家里给的伙食费都用来上网打游戏,没钱吃饭,就走上了犯罪道路,在盗窃两部手机并出售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了解情况后,尽管我对小龙的违法行为表示惋惜,但仍认为应该依法对其提起公诉,帮助其认识错误并改正。

“案件的处理结果对他们来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小龙被提起公诉并判处实刑,那他的学业也会被迫终止……”师傅的话一下点醒了我。随后,我走访学校,了解小龙的在校表现情况,对小龙及其监护人开展法治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其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并取得对方谅解。之后,检察机关依法对小龙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察期为6个月。

办理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时,我师傅常说:“涉罪未成年人案件不能‘一结了之’。”这句话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小龙的考察期内,师傅嘱托我与学校老师、法定监护人组成联合帮教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教矫治措施,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导。考察期满后,检察院依法对小龙作出不起诉决定。

“检察官姐姐,我考上重点大学了!”我收到小龙的短信后,第一时间和师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师傅总对我倾囊相授她的办案经验,我也结合实际工作,提出“调查、处理、跟进”三步法,用心帮助罪错未成年人改正错误、重回社会。

从“未检小白”到能独当一面,从公诉人席到“莎姐”工作站再到法治课堂,师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我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坚持,激励我用心用情呵护“幼苗”健康成长。

(作者为第三届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标兵。本报记者张博通讯员吴杰整理)

【我的徒弟】

让案件成为会说话的老师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位海燕

在外出差的位海燕(右)通过视频向徒弟郭阳冰解答问题。

“我一定尽职尽责、履职担当,让人民群众在我办理的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听着徒弟郭阳冰在台上领取三等功奖励时的表态发言,我满怀欣慰,那些并肩战斗的场景再次浮现。

“师傅,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又给我打电话求情,邀我吃饭,我已经拒绝了好多次,该咋办?”“严守纪律、果断拒绝。”面对徒弟的询问,我斩钉截铁地回道。立业为要,立德为先。大是大非面前,应当义无反顾地坚持讲政治、知敬畏、守规矩、严纪律,严格落实“三个规定”容不得半点摇摆,唯有如此,依法办案才能底气十足,开展工作才能百毒不侵。这是我工作的红线和底线,希望我的徒弟也是这样,走得正才能行得稳,这才是人间正道。

“师傅,最近我办的案子好多,能不能分点给别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劳筋骨怎能锻炼成才,不要怕,我和你一起办!”面对徒弟的懈怠,我鼓励道。干事创业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一遇到困难就畏首畏尾不是检察干警的本色。逆流而上,才能有所作为。在我的激励下,郭阳冰近三年来办理各类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案件350余件,无一例被判无罪或撤回起诉,无一起案件引发涉检信访。

“这起养老诈骗案涉及40名被害人,涉案金额达190余万元,审查卷宗后,我怀疑犯罪嫌疑人背后还有主谋,应当提醒公安机关追漏。师傅,你觉得我的想法对吗?”“能发现案件深层次的东西,很好。但追漏只是一点,更要全面考虑追赃挽损、维稳风险、职务犯罪线索移送、取证方向、取证程序等,你详细写一份补充侦查提纲,看和我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要注意该案中的职务犯罪线索哦!”循循善诱,一直是我的教导思路。教导而不代替,让案件成为会说话的老师,这样才能使徒弟更快成长。在办理上级院督办的一起养老诈骗案时,我和郭阳冰同步审查,分工合作,在办案中监督,及时将发现的职务犯罪线索移送监察机关,并适时依法介入引导公安机关、监察机关调查取证。案件移送我院后合并审查,并以涉嫌诈骗罪、贪污罪起诉至法院。被告人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2万元。同时,郭阳冰还协同相关部门在全区范围内排查类似线索,针对问题成因向行政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健全防范养老诈骗长效机制,推动案件高质效办理,实现了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一起起疑难复杂案件的磨砺下,如今的郭阳冰已成长为一名忠诚、担当、优秀的检察官,在担任我院第三检察部负责人并获得多项荣誉后,依然坚守着公平正义的初心。我相信,接过我手中的接力棒,他一定能以昂扬的斗志彰显政治担当、法治担当、检察担当,书写新时代检察人的精彩篇章。

(作者为全国模范检察官。本报记者南茂林整理)

徒弟是个“十万个为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景南南

景南南(右一)和徒弟刘海洲在讨论案件。

2018年,我院首次提出“1带N提素能补短板共成长”人才培养计划,我有幸成为12名导师之一。从此,原本只是埋头办案的我,有了3个总是满脑子问号的“十万个为什么”,从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徒弟刘海洲就是其中的一个。

刘海洲之前多年从事自侦工作,对职务犯罪检察以外的法律知识掌握略显欠缺。面对新的工作要求,他勇于承担、敢于较真,且见解独到、视角新颖,更敢于和我“对着干”。

“乙实施犯罪行为时,甲已表示不管了,为何还构成犯罪?”结对的第二天,刘海洲就开启了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从共同犯罪开始讲起,告诉一脸不理解的刘海洲:“共犯的脱离要具有有效性,甲只是口头表示不管了,可仍在现场,给作案的乙提供了心理上的帮助。提供物理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帮助都构成共犯中的帮助犯。”“有道理!”刘海洲若有所思。

这只是开始,此后,无论是在单位走廊,还是会议室、办公室,刘海洲就像装了雷达,总能找到我。“你别走,昨天的问题咱们再探讨下。”“你在刑事审判参考上写的批注是什么意思?”……

问题由浅入深,偶尔我也会头疼得打打太极:“明天答复你怎么样?”就这样,为了准确回答徒弟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尘封的书籍一次次被翻开,心中的疑虑在一次次探讨中被解除。有时会为了一个问题查资料忙到半夜,第二天,我一边回答提问,一边还要应付着调侃:“南南老师,最近工作压力大吗?要注意休息呦!”这些“恶魔”徒弟,让我废寝忘食的正是你们呀。

2020年9月27日,在全国公诉人大赛上,我幸运地获得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这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公诉人赛场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我总觉得,这背后离不开徒弟们的不停追问。

同样地,刘海洲通过较真的学习态度,快速弥补了自身的不足。2019年,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员额检察官考试。随后,他由民事检察部门调整至刑事检察部门。在办案中,他仍保持着这份较真的学习劲头,保持着向我征询对所办案件分析论证意见的习惯。他撰写的报告从初始的凌乱缺少法律分析,到严谨细致、引经据典,看得出来,一定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过深入思考。我常拿刘海洲撰写的报告给部门的年轻干警学习,让大家学习他的精益求精、学习他的说理逻辑。

2022年,刘海洲被提拔为第三检察部副主任,除了经济犯罪案件外,又开始办理他熟悉的职务犯罪案件。他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我耳边他询问的声音也越来越少,我想,很快他也会有几个较真的徒弟,问他那些“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为全国优秀公诉人。本报记者沈静芳整理)

徒弟成了十佳公诉人

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 卢松涛

卢松涛(右)和徒弟于泽在分析研究案情。

2014年秋天,一个清瘦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我们便有了第一次对视。我起身伸出手说:“你是今年新招录的大学生吧?你好,我是卢松涛,欢迎加入通检大家庭!”“师傅好,我叫于泽”。就这样,于泽成了我的徒弟。

于泽每天都来得很早,走得却很晚,她身上有一股拼劲儿。“师傅,这个案子的定性我有点拿不准。”“这个罪名您怎么看?”每当她遇到问题,我都会同她分享自己的观点,告诉她办案子就像雕刻玉石,必须如琢如磨、如切如磋。

案件无大小,“小案”不小办。我知道,只有平时严苛要求,才能让于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久后,于泽展现了办案严谨细致的一面。那是一起普通的故意伤害案,她从中发现了一丝破绽:“师傅,被害人受损牙齿是4枚,根据相关规定,伤情构成轻伤一级,不是鉴定意见认定的轻伤二级。”发现问题后,我们立即要求公安机关重新鉴定,并根据新的鉴定意见提起公诉。

除了细致,于泽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印象深刻。她在大学期间就拿过最佳辩手,我告诉她,相对于校园辩论赛,庭审辩论更需要扎实的证据梳理,检察院需要的不是只会绣花的空架子,而是能打硬仗的能手勇士。

为了练就真本领,于泽除了认真撰写三纲一词,准备庭审预案外,还积极参加北京市检察机关和“通武廊”三地检察机关辩论赛,与高手切磋交流,系统培养出庭能力。在办理一起村干部涉嫌刑事犯罪案件中,于泽勇挑重担,“师傅,这个案子我可以!”在公开庭审中,她详细阐述被告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利用当地村民在现场旁听的契机,提醒大家以案为鉴,自觉扛起知法、守法、护法的责任。庭审后,她还向大家宣讲辖区内多发的危险驾驶等案件,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时光荏苒,于泽现已成长为北京市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回想起来,当初为她定目标、压重担,让其快速适应挑战,的确是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师傅的我自豪于她的成长。从规范文书制作,到独立思考办案,再到处理疑难复杂案件,于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只有多做事、做难事,才能不怕事、干成事。检察工作不仅是公诉席上的慷慨激昂,更是每一份决定背后对案件事实的反复推敲,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一路走来,从明辨是非到息诉罢访,从案结事了到溯源治理,于泽永葆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刨根问底的执着。

闲云悠悠,几度春秋。已从检30年的我,欣喜地看到于泽也开始带组收徒弟,并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定海神针”。

(本报记者简洁整理)

亦徒亦友比肩同行

江苏省淮安市检察院宣传教育处处长 汪彦

汪彦(左)与徒弟张珍调查采写《洪泽湖上》时在湖中避风港留影。

我和徒弟张珍的缘分始于2015年。领导带着她来到我们处说给我配了个“好苗子”,我发现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毕业的张珍谈吐雅致,很有文学底蕴,让法学专业毕业、半道凭着兴趣学新闻的我有点汗颜。既然领导放心把优秀的年轻人交给我,那就得把人带好了,更要带出成绩来。张珍不缺理论,只是少了实践,而检察新闻宣传除了深入基层采写,没有别的捷径。

机会很快就来了。2016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的李思雪获评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业务标兵,我把采写任务交给了张珍。人物通讯不太好写,两三千字要浓缩出人物成长中最光彩夺目、最有特色的片段,我看出了张珍的忐忑,在推荐给她不少范本、草拟的采访提纲后,我对她说:“放心吧,还有我呢。”

采访是我俩一起去的,张珍主问、我补充。张珍写完稿子给我看,我觉得很有新意,既有李思雪的心路历程,还有同事给她的昵称“认真的雪”等有趣细节,但略有不足的是,对竞赛部分写得多了些,“检察工作的主业是办案,竞赛只是提升能力,目的还是把案件办好,采访中讲到不少她办理的案件,你看要不要再加个办案故事进去?”

张珍立刻心领神会,改后稿不仅还原了李思雪参赛的场景,还重点讲述了两个办案故事,整篇稿子我只修改调整了部分语句。

渐渐地,在不断交办线索、采访、写稿、改稿过程中,我俩有了更多默契。2018年,全国首例英烈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我写了案件起诉时的初稿,一个月后,张珍写了宣判时的初稿,2019年,该案例参评江苏省检察机关办案故事讲述时,我和张珍陪着讲述人共同经历了初选、复选,最终圆满完成讲述。2020年,我俩分头带队采访湖边的渔民、邮递员、渔政人、水政人,共同完成了20万字的长篇生态检察报告文学《洪泽湖上》,并获得淮安文化奖。

8年来,张珍成长迅速,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惊喜:她的稿件不断登上报刊,她采写的郑渊洁实名举报盗版图书的案件故事,在江苏省检察机关办案故事讲述会上更是被亲临现场的郑渊洁老师点赞。

说张珍于我为徒,其实更确切地说是我与她为友。2018年,张珍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还获得了江苏省检察机关PPT技能竞赛能手称号。今年初,作为一名检察新闻宣传人,她报名参加江苏省检察机关案例写作竞赛,并以第四名的成绩获得标兵称号。诚如多年前我的师傅所说,看着徒弟成长为和自己比肩同行的“战友”,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

(本报记者管莹整理)

师徒同心其利断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 余静

余静(右)向徒弟李烨薇讲解如何多元救助帮扶涉案未成年人。

我与李烨薇是“心连心结对子”的师徒关系,我总爱叫她小薇,她则喊我静姐,我俩共同钻研业务、共同调研,进而共同进步提升。如今,小薇已从检察“小白”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优秀检察干警。

“必须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小薇从检后就跟着我,这是我给她上的第一课,“小薇,这周六咱们去小红(化名)家走访,了解下她的近况。”小薇有些疑惑地问:“静姐,咱们已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了,去被害人家里干吗呢?”“办好未检案件既要惩罚犯罪,也要帮助被侵害的未成年人走出阴霾、回归正常生活。”小薇听后若有所思。

我们调查了解到,案发后小红的情绪低落且有厌学情绪,家里经济条件差,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困境。实地走访后,小薇才体会到此行的目的。随后,我们在给予小红司法救助的同时,还对小红进行心理疏导,帮其重树信心和希望。

“静姐,我终于明白办好未检案件,不仅要考量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还要用心用情挽救每一个孩子,拯救每一个家庭,平复每一颗受伤的心,这才是未检人办案的最佳答卷。”看到小红的转变,小薇明白了未检人的责任担当。

今年初,小薇说准备报名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法治宣讲竞赛,这让我倍感欣慰。小薇觉得虽然参加竞赛能锻炼自身能力,但又担心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我看出她的担忧,鼓励她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你有过多次法治宣讲的经验,只要心怀传播法治种子的信念,把比赛当作宣讲现场,从容面对、认真发挥,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我会做你的坚强后盾,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这是我此前参加竞赛的资料,我们制定个备赛计划,共同学习提高……”我把自己归纳的知识要点、参赛规则、心得体会传授给小薇。小薇笑着说:“师傅倾囊相授,徒弟一定认真学、争取好成绩。”参赛前,我俩经常挑灯夜战,我帮着小薇练习宣讲、总结不足,指导小薇揣摩、斟酌、思考应赛场景,增强其参赛信心与能力。

师徒同心,其利断金。经过1个月的紧张备赛,小薇初赛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秀的宣讲表现,满分冲进了决赛。决赛时她沉着应战,再次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二等奖。

师徒之间,既是学识、业务的教授,更是人格、品德的浸润。忠诚无畏、爱岗敬业是检察人坚定的信念、不变的情怀。我们一定会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邓铁军整理)

成为她的引路人,我很自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 张莉

余娇娇在师傅张莉(右)指导下办理案件。

作为从检十余年的检察人,我从不敢以师傅自居。只是看到青年干警的朝气蓬勃,总能让我想到刚进院时的自己,更多的是见证了青年干警的历练与成长。当看到他们从最初在法庭上面对辩护律师的不自信,到现在独立面对多名辩护人而面不改色;看到他们面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不推脱,勇敢地说:“我来!”余娇娇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很自豪成为她的引路人。

余娇娇对检察工作充满热情,或许是因为年轻的缘故,她略显急躁,有时在法庭上不够冷静沉稳。但我坚信她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只是需要时间沉淀。

那天刚上班,她红着眼睛对我说:“姐,怎么办?蒙某故意伤害案的律师要作过失犯罪辩护,这样案件性质就改变了!怎么可能是过失?我想不通。”我意识到律师的意见一定与证据发生变化有关,安慰她说:“没事,任何事情都会得到解决。”我们重新审查证据,仔细推演看是否存在漏洞。最终在犯罪嫌疑人入所体表检查中发现其脖颈处有一处指痕,但照片太小看不清楚。那时已到下班时间,我们赶到公安局调取电子照片,放大后看清了指痕的方向,并就扼颈部位与力度的后果咨询了法医,结合犯罪嫌疑人供述,我们重新确定了讯问重点,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走出公安局时已是万家灯火。彼时的余娇娇如同只待上场的斗士。我笑着问她:“心情好了吧?”她说:“嗯,我有时会慌,也知道自己这个毛病,就是改不了。”我说:“优秀的检察官一定是经历无数案件淬炼出来的,经验也是一步步积累出来的。”

去年,余娇娇代表院里参加比赛并获评“2022年度伊犁州职务犯罪检察业务标兵”。比赛结束后,她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姐,伊宁市检察院的那个人好厉害啊,她对法条理解特别透,感觉我和别人的差距好大!”从她的语气中我能感受到她始终对检察工作葆有热情,依旧敢于正视自身不足。

如今,遇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她还会询问我的意见,让我陪她出庭,她总说:“有你在身边我就感到踏实,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怕!”数年的检察办案实践在她身上刻下了自信、从容、沉稳的印记。

青春各有不同,初心未曾更改。传帮带不仅仅是检察职责的传承,更是检察人始终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精神与初心使命的传承。我们,共同让检徽闪耀!

(本报记者何海燕 通讯员王博整理)

[责任编辑: 牛旭东 李君瑞 朱玲]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