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故事]你的委屈,我懂
时间:2020-04-10  作者:郭树合 于娅菲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王某家中有84岁老父亲,妻子智障,儿子一人支撑整个家,生活极其困难。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检察院立即启动刑事司法救助程序,为王某父亲及儿子争取救助金1.8万元。领取救助金时,老人表示行动不便需要等亲戚开车到检察院。得知这一情况,邓华立即开车到申请人家中亲手将救助款发放到了老人手中。“我们多跑点路,是为了让群众少跑腿。”邓华总是这样说。

你的委屈,我懂

邓华刚刚接待完来访人员

下乡到贫困户家里发放司法救助款

发放司法救助款

发放司法救助款

被救助对象送来感谢的鲜花

“你听我的,白天别闷在家里,多出门溜达溜达,要是没事就来我这里,咱俩聊聊天。”听完这番饱含暖意的话,原本在一旁默不作声的王慧芝(化名)微微抬起头,眼皮依旧低垂,眼里盈满泪水,她缓缓地接上话:“邓主任,我已经够给你添麻烦的了。”

2019年12月1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第五检察部主任邓华正在对前段时间刚刚发放了救助金的被救助人进行回访,王慧芝便是其中一位。

“姐姐呀,千万别这么说”

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面对群众的来访,邓华总会毫不犹豫放下手头繁重的工作,给他们耐心解答、贴心回复;也不知是多少次,她为当事人的遭遇感到痛心,豁出去给自己“找麻烦”,东奔西走为其申请司法救助。

王慧芝今年58岁,本该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岁数,如今却是孤身一人。父母早些年均已过世,老伴在五年前因病去世。本还有儿子与她相依为命,没成想,2018年底儿子也因车祸身亡。生活的不幸遭遇已经几乎将王慧芝压垮,偏偏肇事方无力承担全部赔偿费用,王慧芝只得到了部分赔偿。年近六旬的她,身体多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没有经济来源,这让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就是命不好。”交流时间不长,已记不清王慧芝第几次说这句话了,任凭一滴滴的眼泪滑过脸颊,又顺势滴落在身穿的黑色羽绒服上。“唉……”低头间,还带有一丝毫无气力的叹息。

此时的邓华内心颇受触动,鼻子一酸,声音也不禁微颤起来:“姐姐呀,千万别这么说!”但邓华明白,如果任凭王慧芝这般消沉悲观,无疑是让她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念头。

邓华深吸了一口气,顿了顿,起身走到王慧芝旁边,握紧了她的手,声音再度变得有力:“谁都不知道能摊上什么事,摊上了,咱就得往前看。”

不久前,仔细审查核实了王慧芝的家庭情况后,邓华帮助她申请了3万元的司法救助金,还多方联系其所在村和相关部门为她申请了政策允许的其他补助,王慧芝对邓华感激不尽,同时也对邓华的话深信不疑。

在邓华安慰自己的间隙,王慧芝抬眼望望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嘴角微微上扬,说:“好,我听你的。”许久,邓华跟王慧芝聊了些体己话,待她情绪稳定后,又把她送到单位门口,目送她坐上回家的公交车。

回到12309检察服务中心,邓华继续与其他来访者交谈起来。

“我姨岁数大了,行动不便,还在农村,所以今天我替她来。”见邓华看向自己,一位原本坐在沙发上的40岁左右的女士起身说道。

“哦,我知道了,你是邱大姨的外甥女。”邓华一下子就对上了号。

邓华口中的“邱大姨”,今年89岁,老伴于2018年11月在马路上被机动车撞伤致颅脑损伤死亡,肇事者没有赔付能力,除了保险公司的赔付外,只给了1万元丧葬费。邱大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并且常年患病需要药物治疗,老伴的离世让她倍受打击。核实了老人的实际情况后,邓华和同事为她申请了司法救助……

“院领导都非常支持,补助很快就下来了。”邓华说,“钱虽然不多,但至少也是个安慰。”

“千万别说钱多少的问题,我们觉得这份钱比哪份钱都重要。这个钱最金贵,是无价的。”女士接着说,“我们非亲非故,咱检察院不仅为我姨申请了司法救助,还担心老人来回折腾,邓主任亲自送过去。我们真的很感动!”

邓华,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狂”,原来私下里却是位刚柔并济、情系百姓的“贴心人”呀。类似于这种上门送救助款的事情,已不是第一回。

2015年,被害人王某因交通事故死亡,未得到相应赔偿,王某儿子来院申诉。了解到王某家中尚有84岁老父亲,妻子智障,儿子一人支撑整个家,生活极其困难。文登区检察院立即启动刑事司法救助程序,为王某老父亲及儿子争取救助金1.8万元。当领取救助金时,老人表示行动不便需要等亲戚开车到检察院。得知这一情况,邓华立即开车到申请人家中亲手将救助款发放到了这位老父亲的手中。“我们多跑点路,是为了让群众少跑腿。”邓华总是这般说。

“老百姓其实都很通情达理,也很懂得感恩。”邓华尽力让“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而在给自己“找麻烦”的背后,其实就是在给群众“解决麻烦”,让群众“少麻烦”或“没麻烦”。

“一个案件我至少能登记3次”

“敬业正直 为民解忧”“伸张正义 司法为民”“执法为民 人民公仆”……在接待来访者的这间12309检察服务中心,悬挂着一面面鲜红的锦旗,这是对邓华和她的团队工作的最好注解。

“这面锦旗是去年送来的;这面是前年送的,老太太和她闺女一起来的;这面更早一些……”邓华如数家珍。“这里还有呢。”一旁的部门同事孙丽乐提醒着,“这些挂起来的锦旗是给院里送来的,但是这些叠放起来的都是专门送给邓主任的,她不让挂。”邓华在一旁笑笑。

控告申诉部门是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前哨”,也是检验检察官形象与素质的“窗口”。工作中,邓华始终把为民服务体现在日常的信访接待中,她总说,老百姓不容易,咱们能帮一定帮,自己给工作多加些环节,可以将矛盾纠纷尽力化解在基层。

秉持这种理念,邓华每次接访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辞用语——明明一句“不属本院管辖”就能打发走的人员,她偏要一声“请坐”、一杯清水、一张笑脸相迎,然后明确告知信访人去哪个部门反映问题;明明已经判决生效的案件,当事人因为心里有气便反复上访,她偏要陪着当事人聊聊天、唠唠家常,让他们心中的怨气经过自己心平气和的回答来渐渐化解……

而这种给工作“加环节”的习惯,不仅仅体现在接待来访群众时,也体现在细致地对待本职工作上。

档案室里,一本本案卷摆放整齐分明,随便抽出一本,关于案件及当事人的所有情况均清晰在册。“这本70多页,是比较规范的,各类交易记录、对案件有用的信息记录都要复印装订。”邓华介绍说,“就连我们去现场发放救助金,也要留存照片,打印备份。”

在文登区检察院控申部门,所有来访人员无论是否属于本院管辖,一律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并按规定录入统一业务系统,同时详细记录到接访台账中;接收到的每起案件的预警处置信息都要独立装订成卷,每年汇总到一个档案盒中;涉及到本部门的通知、会议精神,上报到上级部门的材料均要留存……工作看起来事无巨细。

起初,孙丽乐也很不理解,为什么邓主任非要给工作增加这么多环节?明明上级没有要求,偏要一切工作留痕,每一项案件都要成卷,致使工作量成倍增加,有时不得不牺牲中午休息和业余时间来整理,“按照邓主任的要求,要设置总台账、分台账等,一个案件我至少能登记3次,很是繁琐。所以有时候开玩笑说,除了对案件的处理情况不了解,但是对当事人情况、是什么案件类型、进展如何,我都能张口就来。”

邓华则是这样解释的,“作为接访部门,所有工作一定要留痕,将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用得着。咱们仔细了,眼前看是麻烦了,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更明确清晰,将来就能少很多麻烦。”孙丽乐说,邓华会时常将这些话挂在嘴边。

“一次,市监察委来调取1993年某个案件的资料,邓主任根据记录,很快将这个20多年前的案件的所有资料迅速调取出来。”孙丽乐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表示,自己也是从那时起,才真切感受到了所谓的繁琐工作背后的好处,顿时豁然开朗,“前期给工作‘加环节’,其实也是为了后期‘少纠结’呀。”

这种事无巨细,甚至事必躬亲的做事风格,其实是源自邓华30余年的工作积淀。“我从干书记员开始就懂得,前面的环节多一点,后续的麻烦就会少一点。这是对工作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邓华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同时也让她形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看似服务在前台,其实功夫在身后。”邓华认为,虽然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消化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给部门增加的环节,多少还是有点儿辛苦,但是这样做对得起经手的每一起案件,也对得起每一位当事人。

买来了两只羊

“你们记得讲讲‘给老百姓买羊’的故事呀!”即将采访结束,其他部门的同事林瑜来找邓华,见我们正在采访,便提醒道。“买羊?这是个什么故事?”这一下子引发了众人的好奇心。

其实,“给老百姓买羊”的故事,早已在文登区检察院传为一段佳话,而故事的主人公,便是邓华。

2017年开始,邓华被分包帮扶高村镇一位快50岁的贫困户,她因精神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言语举止也不顺畅,和75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极其困难。

虽然也为贫困户送过米面等作为帮扶慰问品,可邓华更想做的,是让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随后,邓华专门去文登区残联了解国家对残疾人的相关帮扶政策,经过数次沟通,终于为贫困户申请到了基层党组织结对助残扶贫基金2000元。资金申请成功后,她又积极协调村里启动基金买来了两只怀了小羊崽的母羊。

邓华的想法其实更加长远——每只小羊崽最少能卖1000块,母羊还可以挤奶卖,这样这名贫困户每年靠养羊就能有几千元的收入了。

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场景,邓华介绍说,等到自己再次来到贫困户家里时,虽然这名贫困户的言语仍然不顺畅,但却满眼闪耀着光芒,那仿佛是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这让邓华感到十分欣慰。

无论是对待贫困百姓还是来访群众,邓华始终本着“最贴近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最直接地听取人民群众的诉求,最快捷地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的原则,用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去关怀、对待他们,为他们“理顺气”,也让他们的生活“增添和气”。

一次,农民老张来反映问题,2001年检察机关反贪部门曾扣押其1万元,要求检察机关予以返还。面对情绪激动的老张,邓华一边详细询问该案情况,一边轻声安抚。

“当时老张陈述时情绪比较激动,但我发现他反映的问题与自身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接访结束后,我便到档案室调阅当年反贪部门的办案卷宗。通过查阅卷宗,我发现该案按照当时规定,我院扣押其1万元上缴国库并无不当。”邓华说。

调查结束后,邓华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并就老张提出的问题逐条予以解答。经过多次沟通,终于化解了老张内心的疙瘩。

“邓主任就是这样,遇到对检察工作不理解、发牢骚,甚至无端谩骂的群众,从来不急不恼,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让老百姓‘理顺气’。”林瑜说。

从检34载,邓华始终在坚守,坚守着“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信念,坚守着对检察事业的无限忠诚,坚守着即便岗位平凡也要默默耕耘的准绳,坚守着“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的初心。

所以,女儿眼中的邓华,永远闲不住,说好请年假陪自己出去旅行,回回都因为工作原因耽搁延后,再无下文;同事心中的邓华,无所不能,无论多复杂的案件、多难缠的接访,每每遇到她,矛盾似乎都能够顺利化解;群众口中的邓华,最能体谅自己的委屈,有什么难解的心结、难过去的坎儿,都可以来找她聊一聊、说一说。

“其实吧,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为来访群众解决问题的,只要老百姓问题得到化解,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邓华看来,自己的工作内容虽复杂,但本质很单纯,无非就是——为民解忧。

(本报记者郭树合 通讯员于娅菲)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