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检察人的爱国情|专访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第三检察部主任潘志荣
时间:2019-05-19  作者:沈静芳 陆龙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换个方式爱草原

——专访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第三检察部主任潘志荣

2018年9月,在检察院、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的共同努力下,达茂旗首块公益诉讼补植复绿林地建成。本报通讯员杨强摄

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农牧区,笃信“脚上的泥越多,离牧民们的心就越近”。

他,发放5000多张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兑现24小时不关手机,被群众称为“一叫通”。

他,从检30年,撰写了近10万字的《民情日记》,成为检察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晴雨表”。

他,是汉族,却通过自学说着一口流利的蒙古语,成为蒙汉兼通的双语诉讼专家型人才。

他,乐于助人,以个人名义为农牧民担保贷款20多万元,自己掏腰包资助农牧民群众近5万元。

这每一句话都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十九大党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第三检察部主任潘志荣。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检察职能的转变,潘志荣曾有过迷茫,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发力点”。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潘志荣突然灵光一闪,有了思路,那就是在公益诉讼工作上做文章,用法律之手守护他热爱的草原。

再次跑遍全旗1.8万平方公里

2018年5月,达茂旗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悄然成立,负责人由潘志荣担任。如今,这里已有员额检察官3人,检察官助理3人,书记员1人。“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旗,有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有长达88.6公里的边界线和向北开放的满都拉口岸,做公益诉讼工作大有可为!”自己的“小九九”与院里的“大构思”深入契合,让潘志荣全身充满了干劲。

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起步晚,可借鉴的案例、做法都有限,潘志荣一直思考如何带领团队走出一条具有达茂特色的公益诉讼之路。他用了大量时间翻阅相关资料,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公益诉讼专班、包头市检察院从事公益诉讼工作的同志们都被他“打扰”个遍。那段时间,不管在家还是单位,潘志荣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半夜,看着他疲惫的身影,妻子杨淑梅心疼地埋怨:“都快退休了,你就不能歇一歇!”他憨厚地一笑:“快了,快了,忙过这一段。”

潘志荣的这一段探索路不是一般的长。经过学习借鉴,他们先后建立了公益诉讼台账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机制、恢复性司法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随即,他和办案团队走出去、请进来,开始全面排查案件线索,积极履行诉前程序,并跟进监督,扎实推进公益诉讼工作。曾经走遍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的潘志荣又开始一步步丈量脚下的土地,一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旗1.8万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

达茂旗森林公安局副局长郭瑞是潘志荣多年的朋友,他告诉记者:“老潘爱草原就像是爱自家的草场,这一年多来,我们召开联席会的次数都数不清了,看到被破坏林地逐步恢复,我们了解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也理解了老潘。”

截至目前,达茂旗检察院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7件,对达茂旗草原、林地植被破坏、矿产资源保护、河道保护、幼儿园周边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问题发出检察建议64件,其中办理的满都拉大气污染案被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评为全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有双善于发现线索的“火眼金睛”

5月,北方的大地万物复苏。每到此时,正是沙尘暴肆虐达茂草原的时候,也是潘志荣最忙的时候。他和同事们要顶着狂风,在灰土黄沙中寻找公益诉讼线索。他们走进行政执法单位,走进牧民们的毡包,走到希拉穆仁草原祭敖包仪式现场,走到达茂旗最偏远、最荒芜的土地上……

去年5月,内蒙古满都拉港务商贸有限公司在未通过环保验收、环保设施不达标的情况下,大量露天存储、装卸从蒙古国过境的粉状煤,造成周边20公里弥漫在粉尘中,并被列入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整改问题内容。

经过同环保局多次磋商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向旗委汇报,与旗政府沟通,最终,各方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全面改善了物流园区环保设施。2018年9月,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三座环保仓储大棚竣工,露天堆放的6万吨煤炭全部外运或清理入库。草原的天蓝了。

曾经数次堵着满都拉港务商贸有限公司大门的牧民达布希拉图如今已经成了公益诉讼的义务宣传员,他说,潘安达(蒙古语“兄弟”的意思)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对我们牧民的心是一样的,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潘安达。

在公益诉讼工作中,潘志荣有一双“火眼金睛”。2018年7月中下旬,达茂旗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在抗洪抢险中,潘志荣注意到红格塔拉民族幼儿园周边道路坑洼不平,洪水填满了门前原有的两个大坑,里面掺杂着大量生活垃圾,不时发出刺鼻的味道。

是因为洪水还是原来就存在问题?潘志荣利用业余时间分别走访了家长与幼儿园,了解到幼儿园周边环境一直脏乱差无法解决。2018年8月24日,检察机关采取公开送达方式向旗住建局、百灵庙镇政府分别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组织相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尽快整改,确保幼儿园秋季开学前全部整改到位。

如今,红格塔拉民族幼儿园门前干净整齐,上学、放学时,总能看到天真的孩子们飞奔进校园的和谐画面。

不断探索创新破解难题

在达茂旗检察院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中,有林地保护、草原生态保护的,也有食品药品、医疗废物处置等领域的。检察人员对很多领域的知识相对匮乏,面对新领域,潘志荣一次次地进行挑战。他告诉同事们:“别怕山高,不停地走就能走到顶;勿怯石重,用力地举就能举得动。”

在办理对全旗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储存、销毁环节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的公益诉讼案件时,他自学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医疗废物管理领域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了相关标准,认识了医疗废物处理的目的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办理达茂旗的母亲河艾不盖河治理项目公益诉讼案件时,他拿起最酷炫的无人机,尝试利用无人机调查取证。在办理非法占用林地案件时,回访发现林地植被因各种原因迟迟不能恢复,他提出了打造公益诉讼补植复绿林地的设想。

2016年,王某等7人曾因非法开垦林地434.62亩用于种植农作物被适用缓刑并处罚金。“被判过刑了,这林地也就过了明面了。”原以为就没事了的7人更加安心地耕种那400多亩地。2018年5月,潘志荣在走访西河乡、石宝镇过程中发现非法占用的林地植被仍未被恢复,向旗林草局发出了检察建议,建议旗林草局立即责令王某等7人停止非法占用林地违法行为,并对非法占用的林地植被限期予以恢复。旗林草局迅速行动,为王某等7人提供柠条籽种,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如今,被破坏的434.62亩林地已经全部补种柠条,达茂旗首块公益诉讼补植复绿林地已是一片盎然绿意。

在公益诉讼这一新岗位上,潘志荣上下求索着。他勉励同事:“办理案件必须细致审查,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对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百分百的伤害!”他对院里承诺:“我们有这么强大的办案团队,何愁案子办不好、办不下来!”

他,还是那个坚守职业操守、深爱草原人民的“游牧检察官”。

他,还是那个终日奔波在达茂草原上的牧民的“好安达”。

他,还是那个与少数民族群众守望相助、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老潘”。

不过,为了守护好这片他珍爱的草原,为了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原本和善的笑脸上,又多了一分严肃和笃定。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虽然马上就要退休了,但我留恋这个美好的时代。我要在退休之前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永远铭记自己是牧民的孩子,草原的儿子,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作出自己的努力!”潘志荣说。

(本报记者沈静芳 通讯员陆龙)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