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采风]我的“图书馆”
时间:2018-04-21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我的“图书馆”

在前行的路上学习,在学习的路上前行。小小一隅,满载喜爱与梦想

与文字结缘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 夏晓莉 张仁平

在手机“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有时的我仍然喜欢觅一处清闲处,酌一壶清茶,翻开书页,闻一闻来自书香的味道。

从检10年,从小小豆腐块的检察信息报道、检察宣传通讯,到现在从事的检察新媒体工作,一直以来,我始终与文字有种特别的缘分,觉得“码文字”工作还颇具治愈系,我想与坚持读书这个习惯是分不开的。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前辈徐主任赠阅我一本王梦奎编的《怎样写文章》一书,书中提到:“写作是技巧也是艺术,文贵创新。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每天加班都是常态,特别我在从事新媒体工作后,大部分时间都扑在“码文字”这件事上,然而我却乐此不疲,因为我总会善待每一个创意灵感,用心写好每一篇文字,让检察宣传发挥它应有的叠加连锁效应。

《幸福书》是我经常摆放在枕边的,一本并不厚的书,篇幅短小,适合睡前夜读,每每读过静思之余,会让人心胸无比开阔,安然入梦。幸福就像个美丽的玻璃球,跌碎了散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有的人捡到多些,有的人捡到少些,却没有人能拥有全部。世上的道路千千万,但通向幸福大门的道路只有一条——用心感悟。工作、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忙于生活,思想周转不灵的时候,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感受身边的小幸福,小幸福积攒多了,你就拥有了大幸福。有时候推送完成一期微信作品,总会让我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幸福也是真实的“小确幸”。

《万历十五年》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首辅申时行与张居正讲政治,戚继光讲军事,李贽讲思想,线索一气呵成,见解透彻清晰。我想有时候当我们不明白现在,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最能够擦亮我们眼睛的就是回到历史中去。凡事都要心中有戒,心中有度,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做宣传工作要以受众的思维反视检察宣传工作,跳出检察看检察,往往也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而我的青春,和文字结缘,与检察宣传同行。

“没事多看书”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检察院 周国勇 张仁平

“谢谢,请放保安室,我回头就去取。”在去看守所提审途中,我接到了期待中的快递电话,那是我几天前网购的《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一书,我欣喜不已。

作为一名从检17年的检察老兵,参与未检工作才一年多,陡然觉得知识的匮乏,从未有过的本领恐慌一度困扰着我。“叔叔,我知道不能偷东西,但是我一看到路边的摩托车,就马上有去开锁的冲动”“检察官,我孩子被打后,现在很怕见到陌生的大孩子”“为什么我的孩子有事情总和他朋友说,但从不告诉我啊”,类似的问题,在讯问中、在走访中、在法治宣传中,我总能碰到不少。每个人都有差异,每个孩子都在成长,置身日新月异的改革大潮中,我们肩负维护公平正义的重担,更需要不断成长、完善自我。

我院检察长陈勋总是笑着跟我们说,“没事多看书,有事才不哭。”青年干警都很受用。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深入阅读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一本书都记录了不同的人生。在他的带领与感染下,我也渐渐重拾阅读。从《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我明白了,改变人们心境的,并不是你所遭遇的事件,而是我们对待事件的看法。从《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中,我感悟到,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挫败,根源在于他们并不理解,要求孩子做到的,他们有否先行做到。从《普通心理学》中,我渐渐体会到,对待那些犯错乃至犯罪的少年,一味苛责于事无补,更多探求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才有助于解决问题。去年年末,我顺利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面对与孩子们的沟通,我也多了份底气。

刚刚过去的三月,长乐区检察院开展了首个读书培训月活动,青年干警们纷纷选择一本书,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每个人都大胆说出自己对法律、对热门事件、对司法改革的见解等等。这些理性分析的背后,就是他们对成长的思考、对社会责任的诠释。

每个成长的灵魂,都有着自己的专属“图书馆”。

遇见美好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检察院 陈甜 张仁平

读书,可谓是一种曼妙的体验,一场心灵的旅行。畅游于书海中,我们在细嚼慢咽中惊叹作家们的才思敏捷。字里行间,或悲伤,或欢喜,或泣诉,或笑谈,无不触及人类的灵魂,深刻而又让人难以释怀。

在外求学时,读书成了温暖思乡情怀的一种连接。喜欢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那些老旧的瓦屋、院里的夹竹桃、静默的大山、欢唱的水、善良淳朴的人们,这些源于作者心中的点点滴滴,以清澈空灵般的叙述凸显美的力量,犹如山间微风徐徐中裹带着几缕清香,温润娴静,总能勾起孩提时那些温暖的记忆,滋养我们这些他乡游子的精神之乡。也断断续续地看了更多书籍,其中或者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百态;或者高瞻远瞩,让人在历史长河中感受他们厚实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生理念;或者返璞归真,以诗意的笔触诉说对生命、对社会的思索。

毕业后,辗转来到荔城区检察院工作,有幸加入院里的知者读书社。在这里,遇见了桑德尔的《公正:该如何是好》。坦白说,初读这本书,许是外文翻译缘故,觉得稍显晦涩难懂。然而,再深读下去时,却已不自觉爱上它了。对于公正这样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桑德尔没有机械地进行探讨分析,而是选择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挖掘蕴含于生活中的哲理。阅读时,少了其他理论书籍的枯燥和乏味,反倒多了几分思辨的乐趣。其实,这本书让人欢喜的,远不止于此。在每个故事后,进行不断地追问和分析。在追问和分析中,各种有关公正的学说和理论不断地被建构,又不断被解构。在建构和解构中,以培养德行和推崇共同善的理论已呼之欲出。如此复杂的话题,作者却能思辨地透析生活现象,直指问题本质,让人赞叹不已。

生活姿态万千,平静之中也有波澜起伏。读书,让我们邂逅清风明月,也让我们遇见大浪淘沙。拿起书来,让时光慢下来,让心灵静下来,一起闲读流年岁月,在读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世界,不负好春,不负芳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检察院 林翠霞 张仁平

阅读已成为我生活工作的一种方式。

2011年,我大学毕业,进入晋江市检察院,不久被分到公诉科,成了一名公诉内勤。每天,忙着收案、分案、送案、安排律师阅卷,抱着各种各样的文书穿梭于各个楼层,每个晚上,不是苦思冥想某篇材料该如何写就是在给各种各样的文书分门别类分发给各个承办人,每个周末还得统计同事们结了多少案件写了多少信息……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细碎的事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我却日复一日地做着,因为我知道“生命是个会说故事的人,每一段经历都自有意义”。

走上工作岗位,我仍然坚持着上学时的阅读习惯,得空就看书,我记得俞敏洪《永不言败》里有一段话,“为自己而工作——把现在你所在做或将要做的事情当成是一种学习和成长,你会发现你很乐意去做,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不着急从工作的细碎中解脱,在繁忙中我学会了分清轻重缓急,学会了提高工作效率,在书中寻找成长的“翅膀”。

2014年,审查起诉受案量创历史新高,大家相互见面的问候语是“今天你亮了几盏灯”“今天你灭灯了吗”,这一年,我成了助理检察官,一半的时间在做综合事务,一半的时间在办案。那时作为新手,我自然要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办案知识。在公诉科,几乎每个承办人都自备一个小书柜,上面陈列着《刑法》《刑事诉讼法》《刑法学》《刑事审判参考》《刑法罪名精释》《司法观点集成》……凡是办案可能用到的各种书,在公诉科都能轻松找到。我和大家一样,边办案边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书本于我们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必需储备。那时我们公诉科被同事们笑称为“永不熄灯的八楼”。

2017年,我到了司法行政岗位,从业务到综合事务,算是“全新的领域”。岗位变了,工作变了,阅读的习惯没有变,《亲爱的生活》《人间草木》《孩子,你慢慢来》……神游在书籍的海洋,总觉得有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领我进入了心地澄明的境界,让自己更坚实地站在大地上。墨香氤氲,是我的精神家园;书海扬帆,我的精神在旅行。

从不说孤独

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检察院 黄晓菁 张仁平

“我从不说孤独,作为一个书生/说孤独是可耻的,在我书斋中有那么多邻居/有诗人、哲学家、党魁,也有普通的劳动者/虔敬的信徒、朴素的流浪汉,以及慈悯的老人和美丽的少女。”我童年的日常就是被锁在家里,书籍是唯一的陪伴。没有机会品尝过热闹的甜美,倒也不觉得一个人难挨。

少年时情感丰沛无处安放,喜欢散文,喜欢那些华美端丽的辞藻气势恢宏的排比。青年时犀利,喜欢决绝有力、铁骨铮铮的时评杂文。三十岁以后喜欢传记,在别人的跌宕人生中看千帆过尽。之后心智更成熟,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什么样的书籍来补缺,选书读书有了做功课的意味,于是海纳百川。各个时期的涉猎积存下来,藏书的领地不断扩张,溢出书房,蚕食客厅,蔓延至女儿的卧室……

若要问各类书籍我翻谁的最多?容我想想。诗歌,应该是诗歌!

诗歌给了不善与人通款曲的我多一种表达:害怕送站,微信传一条“门前若无南北路,此生可免别离情”;给远方的朋友寄盒春茶,随寄一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女儿的成年礼,我默书“愿她被人承认美丽/但不至于使陌生人的眼光痴迷/或使自己在镜前心醉,因为/一旦生得过分地艳丽/便会把美看作是最终的满足/从而丧失天性的善良”……

诗歌让年岁、劳作、病痛都好过一些:给夫君拔白发,“灯下细看我一头白发/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大?”失眠的晚上,面墙记起“连月光都不十分清醒/隔着薄纱爬上我身/钟表的指针,咔、咔、咔/每一步都在认真地走着寂静/我背对着月光,佯装没看见/只是沉沉地背着身,比赛/我和它谁先动。”……

最喜悦的莫如生活中一瞥而过的景致,正好和你读过的诗应和,此景此情不用告诉谁,也无法告诉谁。比如,下乡路上,看见阳光下的草垛上,一对少男少女坐着,笑着,油然记起“黄昏是我的家乡/你是家乡静静生长的姑娘/你是在静静的情义中生长/没有一点声响/你一直走到我心上”。

生活那么重,读诗,使我们轻盈。

秘密花园

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检察院 王月娇 张仁平

我有一个“秘密花园”,里面有繁花万朵,每一朵都让我沉醉。绽开娇容的,都是经我品读后,能让我畅游的变化万千的奇异世界;而含苞待放的,每每让我心驰神往,恨不能日日醉卧,不问世事,逍遥一梦。

世上哪有这样的花园,唯我的小小“图书馆”有此等包罗万象,引人神思之奇效。我的“图书馆”也是伴随着我的成长慢慢长大。

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世界上下五千年》等书籍是我的最爱。青年时代,我庆幸自己跟保尔·柯察金、简、于连、郝斯嘉等人在做心灵的对话,让我在此后许多的人生重要关口,能以他们的选择和命运自警自励,能让我在人生的叛逆期找到安稳过渡的港湾。

那个时期我的“图书馆”不仅收纳各类书籍,也将自己的感悟点缀其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保尔坎坷而又充满斗志、信念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工作后,我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于是报纸、评论、广播成为我“图书馆”里的新鲜成员。到检察院工作后,法律书籍开始不断充实我的“图书馆”。虽然,法条永远都是背不完的,但这些都是推动工作的原始积累,是感悟工作的触角,所以,每次静下心翻开书,读着法条对着司法解释看着指导案例,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工作中碰到的好多人:为了一个手机而盗窃抢夺的少年,为了兄弟义气惹下祸端的在校学生……然后开始思考,思考他们犯错的原因,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思考预防的对策,我能做什么,我能通过单位做什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刷了朋友圈、逛了网店定会错过读书的美好,我想我的“图书馆”终将慢慢壮大,终将成为支撑文墨人生、检察梦想、和美家庭的“智慧库”。

(整理/本报记者 张仁平 制图/张雪卉)

[责任编辑: 李瑾]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