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法新媒体峰会|问政九年·新媒力量——政法新媒体影响力报告
时间:2018-01-10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2017政法新媒体峰会

问政九年·新媒力量

——政法新媒体影响力报告

政法新媒体代表共同倡议发起仪式

检察新媒体“两微一端”率先覆盖全国

  前言

  从2009年9月27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法院开通全国首个政法微博开始,各级政法机关搭乘信息技术的快车,在互联网上推行阳光司法,传播法治常识,提供便民服务,回应社会关切,初步建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备、覆盖广泛、协调联动的新媒体矩阵。

  与9年前相比,我国网民规模有了飞速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比96.3%。其间,从了解政法职能、关注司法信息、学习法律常识、维护个人权益、监督办案执法到凝聚法律共识,广大网民对政法工作的期待不断攀升,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

  9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兴网络媒体发展,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中,通过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兴舆论阵地建设,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法治建设”的新媒体矩阵,开展司法公开、舆论引导、普法宣传、便民服务等工作,不断引领着政法新媒体建设砥砺前行。

  在2017年度政法新媒体峰会召开之际,为了客观反映9年以来政法新媒体建设的光辉历程,总结和梳理全国各级政法机关的先进经验,研判新时代政法新媒体的繁荣发展的路径导向,正义网传媒研究院特意编写了《问政九年新媒力量——政法新媒体影响力报告》。

  政法新媒体矩阵发展现状

  经过9年的实践探索,全国政法新媒体在内容、服务、功能、管理、协同等各方面已经取得飞速的发展。由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各条线共同组成的政法新媒体矩阵,历经阵地建设、规范管理、信息开放、服务升级、功能优化、智能进化后,已经进入品牌竞合的2.0阶段。

  在品牌竞合期,政法新媒体矩阵建设的特点有:一是在舆论引导、司法公开、法治普及、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矩阵建设目标和任务高度一致。二是基于职能、层级、地域和发展差异,同一地域的不同条线之间、同一条线的不同层级之间、同一层级的不同地域之间,在品牌建设、智能改造、用户连接等方面呈献融合、借鉴、竞争的态势。三是单一主体组建的微博、微信、头条号、企鹅号、一点号等新媒体网阵内部面临平台融合、差异运营、错位发展、线上线下相统筹的新课题。四是在基本实现阵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础上,仍需加强品牌集群、信息共享、流程互联、行动衔接等立体化改造。

  一、政法新媒体

  1.发展特征

  第一,先锋示范树立政府网络问政新风。与其他政务新媒体相比,政法新媒体整体起步早、传播范围广、信息影响力大,在新媒体集群建设和矩阵建设上处于领先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30日,仅腾讯微博平台就有7100多个政法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实名认证,政法微博几乎占据了政府各部门开设的政务微博平台的半壁江山。

  第二,舆情响应速度快、回应质量高。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落实中央要求,准确把握舆情预警、舆情回应、舆情研判、舆情处置的时、度、效,响应速度越来越快,回应时间不断提升,处置水平也日渐提高。

  第三,新媒体品牌建设进入竞合期。从样本孵化、典型打造、重点培育到品牌竞合,一大批优秀政法新媒体品牌相继进入公众视野,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政法声音,接地气、聚人心,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营造出了有利于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的良好氛围。

  2.现状分析

  第一,司法为民宗旨不断彰显。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任,政法新媒体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理念,重点提升引导力和服务力,积极传播法律知识,成为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窗口和提振司法公信力的新平台。

  第二,矩阵联动问政效果突出。在新闻宣传与舆情引导应对处置上,政法新媒体多平台、集群化、联动矩阵式的运行特点,扩大了政法信息发布的辐射面积,提升了政法新闻宣传的传播效果,提高了舆情回应的影响力,充分保障了舆论的知情权,搭建起了政法机关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第三,“互联网+政法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政法机关结合自身职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加强政法新媒体的服务能力建设,通过政法新媒体践行司法公开、精准服务群众、征集办案线索、引导社会公众、传递法治信息、助力官民沟通,让群众通过手机迅速且快捷地了解权威司法政策信息、查询司法服务信息、办理司法业务、获取法律帮助,构建为民、便民“互联网+政法服务”的政法新媒体工作体系,既提升了政法机关的服务效能,也不断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二、公安新媒体

  1.发展特征

  第一,建设创新成效领跑全系统。公安机关自利用新媒体问政以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迈出多个第一步:最早开通省级政法新媒体“@平安南粤”、最早建立政法新媒体微博群“@广东公安微博群”、最早开通政法微信公众号“平安肇庆”,同时,于2012年上线的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博发布厅”也是首个政法微博发布厅。

  第二,品牌孵化培育意识超前。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公安新媒体中出现了“@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江宁公安在线”等一批活跃度高、影响力大的新媒体品牌。他们在许多重大敏感案事件中广泛构筑舆论阵地、科学设置公共议题,借势传播法律常识,有力批驳谬论谣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彰显公安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第三,智媒融合引领服务新方向。各级公安机关将新媒体和信息技术与自身业务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到便民服务、移动执法、内部移动办公、警民互动等众多场景中。如“深圳出入境”微信公号为公众提供出入境证件预约办证、查询进度、自助续签等服务;“福州治安便民”为公众提供身份证制证进度查询、治安违法线索举报、新生儿取名指引、银行身份核查异常处置指引、搭乘车自主备案等服务。这些新媒体平台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加快执法速度、警务流程再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发挥了重要价值和作用。

  2.现状分析

  第一,业务服务精细化程度高。公安新媒体业务范围囊括了户籍、消防、刑事、交通、治安、边防、出入境等几乎所有警种。在出入境办证、线上报警、实时路况查询、机动车违章信息查询、交通罚款缴纳、身份证办证进度查询等方面,公安新媒体已成为公安部门与民生之间的强“连接器”,助力公安机关为公众创造全新、便捷的简政体验。

  第二,信息传播力、影响力广。公安新媒体日常发布的严重刑事犯罪信息、消防安全信息、涉警舆情信息等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案件信息,因其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争议性高,极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全社会围观,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第三,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研发的支付、城市服务等便民功能已嵌入到许多公安新媒体平台中,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证件查询、缴纳罚款等便捷服务。

  三、法院新媒体

  1.发展特征

  第一,首开政法新媒体问政先河。随着新浪微博的正式上线,2009年9月27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法院率先开通全国首个政法官方微博“@菏泽牡丹区法院”,开创了政法新媒体问政先河。

  第二,大要案庭审直播影响深远。2013年,法院新媒体陆续对王书金强奸杀人案、冀中星案、北京大兴摔童案等一批大案要案庭审进行微博直播。其中,尤以“@济南中院”微博2013年8月庭审直播薄熙来案最具影响力和关注度。对探索司法公开路径与方式、促进阳光司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三,顶层设计和矩阵规划起步早。全国首个国家级官方微博“@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1月开通后,2014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又联合31个地方高院微博,建立了微博群,形成了法院微博“国家队”,拓展了传播渠道,在“法庭印象”“法官时间去哪儿了”等各类微直播宣传活动中,发挥了重要宣传作用,并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2.现状分析

  第一,审判、执行信息最受舆论关注。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公众对审判、执行工作公开的期待值越来越高。近年来,各级法院通过新媒体平台准确发布司法解释和案件审理、执行信息,健全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冤假错案等敏感案件审判信息发布备受关注,“微博曝光‘老赖’”这一执行模式广受好评。

  第二,庭审微直播成为最热门应用。“正义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庭审直播近几年备受各级法院青睐。从2011年山东莱阳市法院微博直播一起买卖合同纠纷的庭审过程,首开端绪;到2013年济南中院微博图文直播薄熙来案审理;直至2016年北京海淀区法院视频直播“快播案”。新媒体“庭审直播”逐渐成为法院进行司法公开的常态模式。

  第三,司法辅助功能的用户连接力较强。在“互联网+”兴盛的近几年来,不少法院为有效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利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打造“智慧法院”,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法律咨询、申请立案、了解案件进程、查询文书等功能,将信息化辅助手段渗入审判执行各个环节,大大提升了法院的工作质效,同时也大大节约了案件当事人及律师的时间。

  四、检察新媒体

  1.发展特征

  第一,以网民为中心,平台迁移速度快、效果好。早期检察机关大多入驻腾讯微博。2013年,腾讯微博式微之后,检察微博的阵地迁移工作迅速完成、平稳过渡。

  第二,“两微一端”率先覆盖全国。2016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实现“两微一端”全覆盖,在全国政法系统中率先建成四级新媒体矩阵。随后,最高检强调加强检察新媒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培育扶植优秀检察自媒体,努力打造检察新媒体联盟矩阵,新媒体增速提升明显。

  第三,精品内容创作成建设运营重点。全国检察新媒体建设运营工作已经由以多平台开通账号为主的阵地建设阶段转向以内容为重点的新阶段。“正点巡检”“武检书声”“媛贞播报”“岩检酱”等新媒体原创精品提升了公众的检察认知,新媒体叙事、创意策划、议题设置能力稳步增强。

  2.现状分析

  第一,内容从职务犯罪领域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加注重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未成年人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的信息投放。

  第二,检察新媒体工作室初具规模。全国检察机关结合本地检察业务特色,成立专门的新媒体工作室,特别是省级检察院,基本形成以新媒体工作室为中心,集新媒体制作、网站维护、舆情监测、媒体交流、网民互动等于一体的检察宣传运营平台,切实提升了检察宣传工作水平。

  第三,新媒体法治宣传、舆论引导渐成常态。近年来,以“@法律读库”“@CU检说法”等为代表的检察自媒体,在全国两会宣传、重大检察部署、涉法舆情事件中,综合运用音频、视频、动漫、表情包等多种手段,讲述法治故事,反映干警心声,主动释法说理,争做法律表率,弘扬网络正气,引领舆论风向,成为检察新媒体贴近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司法行政新媒体

  1.发展特征

  第一,基层探索起步较早,经验积累相对成熟。2009年底,浙江省海宁市司法局开通全国首个司法行政系统新媒体——“@海宁司法”官方微博,并且创建了全国首个基层司法所微博群。

  第二,首创全国政府机关微博发公文先例。在微博成为当时老百姓喜欢的新媒体时,浙江海宁市司法局响应中央运用新媒体问政和海宁市政府推行微博公文的号召,在2011年4月,在其官方微博发出“01号微博公文”,开全国政府机关微博发公文先河。舆论认为,此举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符合老百姓对“司法公开”的民意期待。

  第三,司法行政机关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矛盾纠纷预判预警预防,开始从早期传统的调解方式向网上调解、视频调解、微信调解、电视调解等转变。

  2.现状分析

  第一,开启新时代全民普法新气象。司法行政机关新媒体设置“普法课堂”等话题,通过动漫、H5和视频等方式,组织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参与“普法”“送法”活动,“线上普法”结合“线下普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实现专业普法、精准普法、合力普法。

  第二,内容着重体现人性化管理。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不断提高监狱教育管理、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工作更加突出人文关怀,成为该系统新媒体建设运营的重要特色。比如,司法部“两微”和央视《等着我》栏目组,以及各大媒体展开“帮罪犯寻亲”的报道,最终监狱安排亲人相认,事件引起社会巨大反响。

  第三,资源整合助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司法部上线运行12348中国法网,将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资源有效整合,推动实现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的基本职能与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专业调解、司法考试、安置帮教、监所远程视频探视等拓展职能相结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逐步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十大最具影响力政法新媒体案例

  一、最高法微博引导聂树斌再审案舆论

  二、最高检微信通报于欢案调查进展

  三、“@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权威发声引导招远案

  四、济南中院微博直播薄熙来案庭审

  五、四川司法厅微博援助农民工讨薪事件

  六、云南检察借助新媒体纠正钱仁风冤案

  七、“@江宁公安在线”发布史上最长警方通报辟谣

  八、陕西公安大V微博直播华山游客疏散事件

  九、厦门警方微博征集网友线索破获无名女童案

  十、湖北检察接受微博举报成功查办一起玩忽职守案

网聚新媒正能量 绘出法治同心圆

——新时代全国政法新媒体繁荣发展倡议书

  自2009年全国首个政法微博开通以来,新媒体日益成为政法机关开展信息公开、便民服务、业务受理、民意采集、普法宣传、官民互动等工作的重要平台。

  面对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迭代提速、网络舆论生态纷繁复杂的新形势,如何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守为民初心,激活矩阵合力,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律常识,续写问政新篇,凝聚法律共识,引领社会风向,迈向繁荣发展的新征程,成为摆在每个政法新媒体面前的崭新考验。

  在此,正义网联合法制网、中国法院网、中国警察网、民主与法制网向全国政法新媒体发出如下倡议:

  1.坚持正确导向,恪守阵地职责。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新媒体建设运营全过程,确保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充分供给正向信息,主动抵制有害言论。

  2.坚守法治思维,捍卫司法权威。以法律为遵循,保证信息公开、诉求受理、民意采集、舆论引导、法治宣传等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在全社会根植法治信仰,不断提振中国司法的公信力。

  3.树立品牌意识,繁荣法治文化。以“三贴近”为原则,提升法治故事讲述水平,创作、生产、传播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媒体精品力作,发掘、培育、打造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媒体品牌账号,让人民群众听得见法言,读得懂法语,摸得到公平,看得见正义。

  4.科学设置议题,主动引导预期。以引导力为重点,善于在个案中及时公开信息,还原事实真相,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治追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找到最大公约数,绘出法治同心圆。

  5.优化矩阵结构,提高便民效能。以服务力为支撑,立足法治、规范管理、突出应用、连接群众,推动矩阵均衡、融合发展,让工作流、技术流、信息流高效融通,激活矩阵动能,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回顾过往,全国政法新媒体始终奋战在传播法治声音、推动司法进步、记录改革风云、守望公平正义的最前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携起手来,不忘为民初心,牢记法治使命,共同推动政法新媒体的繁荣发展,为将其建设成政法宣传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普法和法治教育的新渠道、业务工作服务群众的新窗口、政法事业接受社会监督的新平台、彰显法治文明的新载体作出积极贡献!

正义网 法制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法院网 民主与法制网

2017年12月29日

[责任编辑: 王媛]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