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检察机关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27101人
时间:2016-03-31  作者:刘子阳  来源:法制日报
【字体: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15年1月至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嫌疑人8365人,起诉27101人。

  办一起案件、恢复一片青山、挽救一个家庭。最高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2015年,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整合资源力量,积极主动作为,强化法律监督,建立完善机制,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为推动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挖环资职务犯罪线索

  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危害深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领域的刑事犯罪,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有效震慑了犯罪。

  2014年3月23日,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罪对三元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倪可佃、监察大队大队长林星华、工作人员郑书琦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发现,在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环境监察执法过程中,3人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没有及时发现、制止三明市永丰化工公司非法排放最高超标达994倍的铟萃余液等违法行为,经当地政府应急处置共花费455万余元,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015年,检察机关依法及时介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深挖破坏环境资源现象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全年共查办生态环境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482人、渎职犯罪603人。

  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有案不移、有案不立和以罚代刑等问题,检察机关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排查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线索的受理、立案、查处等情况。2015年共监督行政机关移送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1532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1790件。

  公益诉讼侧重保护环境

  2015年12月,山东省庆云县人民检察院因庆云县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向庆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后,全国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去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最高检选择北京等13个省区市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试点。截至2015年12月底,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履职中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501件,其中环资领域313件,占62.5%。

  诉前程序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必经程序。检察机关在相关环境保护行政机关怠于履行职责案件中,建议行政机关及时处置污染防止损害扩大,建议给予污染企业或个人行政处罚,建议跟踪监管污染企业并督促其落实环保措施,建议对相关案件线索依据《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移送公安机关等,确保诉前程序发挥实效。

  目前,针对经过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案件中无符合条件社会组织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不起诉,经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案件中行政机关未纠正违法或履行职责的情形,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已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8件,人民法院均已立案。

  形成保护环境整体合力

  自2014年9月起,多家媒体相继曝光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排污池、腾格里工业园区发生严重环境污染。最高检挂牌督办这一案件,要求相关检察院全面开展法律监督。内蒙古、甘肃、宁夏检察机关及时介入,建议环保部门移送涉嫌污染环境单位犯罪案1件;以涉嫌污染环境罪提起公诉6个化工企业、10名责任人;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4人,人民法院均作出有罪判决。

  腾格里沙漠污染环境系列案曝光后,最高检联合公安部、环境保护部等组成督导组,从严惩治犯罪行为。同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工商、环保、森林等执法部门定期组织力量检查巡查土地、森林、海洋资源等领域,发现存在破坏环境资源行为的,及时启动联动机制,形成打击合力。

  最高检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明确定罪量刑标准,指导司法实践,为生态环境立法提供支持。

  据了解,为增强打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检察机关不断建立完善内外部工作机制。为破坏生态资源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前介入侦查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依法快捕快诉。依法从重打击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特大案件,综合发挥“捕、诉、侦、防”职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整体合力。

  (原标题:去年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两万七千余人 用足检察监督助推天蓝水清地绿)

[责任编辑: 王冬]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